平鎮都市綠洲

楊慧玉 |2013.03.16
4229觀看次
字級
吳成富賢伉儷 圖/記者楊慧玉

傳人--
志願做農 吳成富無悔無怨

有機農吳成富一家三代務農,傳承了農家子弟的精神,從小的志願就是當農夫,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阿公種水稻、父親種草皮,他則選擇種植有機蔬菜,跳tone的演出,少了延續的負擔,得以大步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並於今年榮獲全國模範農民肯定。

年僅三十五歲的吳成富,在農業領域算是「幼齒」,從農經歷卻已有十四年。嘉義大學農場管理科畢業後,不做他想,直接投入有機農業,並至台大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精英班研修。他說:「我無法具體說明為什麼從小就想當農夫,但看著植物生長就感到喜悅。」

吳成富成立的「沛芳綜合有機農場」種植面積約一點五公頃,其中設施栽培為零點四公頃。由於創業經費有限,設施中的每一根鐵條、每一顆螺絲都是他親手搭建而成。吳成富回憶,剛種水果玉米時,曾經一分地只收成五根玉米,連續五年產量不佳,經多方詢問、觀察,才有如今每分地可收兩千多台斤的佳績。「說真的,要賺錢,農業並不是個好的選項;選擇農業,是要喜歡這樣的生活模式。」

吳成富栽培管理的哲學是尊重自然、適地適種。雜草並不全除,藉以觀察土相,如闊葉雜草較多,表示氮肥較高;尖葉的雜草較多,則顯示土壤中磷鉀肥較高,而了解土壤中氮磷鉀肥的變化便可充分利用。他指出,每種作物品種特性不同,都要找出它們在生態中的平衡點。「農業沒有捷徑,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找到解決辦法。」

以玉米為例,每年六月是害蟲大舉入侵時期,吳成富調節產期,趕在五月收穫,避開害蟲好發期,便可不施農藥。又如十字花科、菊科植物的害蟲不會互吃蔬果,先種十字花科,在十字花科專屬害蟲出現後改種菊科蔬菜,就能克服。吳成富說,按照節令、氣候、害蟲特性,找出最適合栽種的蔬菜品種,種出優質、讓消費者安心的有機蔬菜,是他投身農業的堅持。

農地上的實驗,吳成富「玩」得不亦樂乎。他利用農場溫室試種各式萵苣,十年來,試種過的就約九十種,雖然種出來的萵苣市面上不見得接受,但他覺得新鮮、有趣,同時也符合消費者想嘗鮮的心理。

所學為農場管理,吳成富在經營管理上格外有心得。他以現代科技融入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除引用工業生產排程及採行計畫性生產外,並導入輪作與循環性農業,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作最大的利用,大量生產高單價的農產品,創造最大利潤。

他並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橘子家族」,成員多為返鄉歸農的年輕人,共同作品牌行銷,建立中心衛星體系運作模式,藉由專業分工達到資源互補,提高產銷效率。尤其北部農業人力不足,由兩、三個農場一起雇用工人,朝共同採收、共同作業方式作田間管理,有助於降低成本。

「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如果橘子家族的模式是成功的,我們會積極分享經驗,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讓傳統的農業注入更多的熱情與活力,讓農村再現風華。」

家族中許多農場長期提供育幼院童有機蔬菜,還邀請育幼院小朋友來農場玩,讓孩子懂得珍惜環境、珍惜食物,結合公益、生產與生活,把有機帶入生活。吳成富說,去年,幾家有機農場合送給育幼院的有機蔬菜就有上萬台斤,這些孩子像是「天生天養」,由大地與眾人呵護,而心中富足的農民,菜也愈種愈好。

吳成富並積極推動成立「桃園縣有機產業發展協會」,目前擔任總幹事。去年開始與新北市合作,供應學童每周一日的營養午餐,創下台灣農業界的先例。吳成富表示,合作供應營養午餐的栽培與銷售等經營模式,就像是大夥兒的練兵場,如何供應足夠的產量、穩定產能都是挑戰,不過這卻是難得試身手的機會,萬一未來政策改變,也已練就一身武功。吳成富靦腆笑說,自己沒有多厲害,只不過真的很用心;而且「未來,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向前走」。

不過,各個農場的農產品規格要一致化真的不容易,需要訂定規格並嚴格執行,而他,就是那個「顧人怨」的執行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吳成富言談中沒有感慨,反而顯露出「有擔當」的氣勢。

他表示:「有人說:『阿富很強勢!』不過,我執行的都是會議中的共識。」吳成富認為,長久的經營應回歸本質,「現在已經有太多故事行銷,品質好最重要!人再怎麼會說,都不比產品自己說話」。

生機--
詹朱金 種福田有福報

在陽光灑落的「植物工廠」中,一盤盤豌豆苗排列整齊,隨著輸送帶至指定區域就定位,定時享受斟酌過後的陽光與水量,不受任何干擾地成長……包括農人。

全國首座的偌大全自動化豌豆苗生產廠房內,作業人員寥寥可數,從浸種、播種、育苗、催芽、綠化到採收,幾乎全由機器代勞,不但減少汙染源,也比傳統生產方式省下可觀的人力,且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大大提升效率和產能。

福田農場場主詹朱金早年從事建築業,事業飛黃騰達之際,身體出了狀況,在服藥仍不見改善之下,毅然從農,從根本調養身體──規律的作息、適當的勞務以及健康的食材,讓身體狀況明顯改善,也堅定詹朱金生產健康農產品的決心。

詹朱金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始投身有機,可說是台灣有機栽培的先驅。其中,研發全自動栽培有機豌豆苗的成就最是經典,包括總統及多國(美、德、蘇、日等)政要與專家學者,都曾蒞臨參觀。然而,該廠房設備的研發,歷經三年、千餘次栽培失敗;廠房蓋了拆、拆了又蓋,前後拆過三個廠,詹朱金散盡家產,才獲得最終的成功。「失敗了再做,重要的是找出缺點,建立改善方法。」詹朱金說。

生產過程不施化肥及藥劑的豌豆苗,所施肥料就是利用豆苗採收後剩下的根莖部,拌入米糠、稻殼、豆渣及酵素發酵製成,不摻雜動物排泄物,為純植物性有機肥料,如此循環利用,同時提供場內有機蔬菜栽培之用。

已經八十二歲的詹朱金仍然神采奕奕,他說:「人生不能重來,但沒有不能改的!」務農的工作雖然粗重,但內心卻格外柔軟。農場生態豐富,尤其鳥多勢眾,詹朱金加以疼惜,他說,這無關乎環保,只是感謝牠們幫忙吃害蟲,感恩,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順遊--
穿越巷弄的綠色廊道

近五十年來,平鎮的農地領受石門大圳的滋潤,供養一方大眾。隨著地方繁榮,過去只提供水利會人員進行大圳維修、管理之用的巡圳道,陸續進行綠美化,如今成為一條條穿越田野、馬路、巷弄之間的「花街草弄」,民眾在此散步、騎自行車,快意無限。

為提供民眾休閒活動去處,平鎮特別將流經該區域幹渠及支渠的水圳路規畫為綠色廊道,並以「一廊道一特色」的概念,分別在石門大圳幹渠的山仔頂段、鎮興段及過嶺支渠、社子支渠,分別打造「櫻花」、「流蘇」、「相思仔」、「仙丹花」四條步道。

四條廊道各有特色,並依季節而有不同景觀,不但柔美了平鎮的市容,也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我們有四條綠色廊道,很漂亮,有空去看看……」從在地人興奮地介紹,便可窺見。

依著花期,一、二月可至櫻花步道賞櫻;三、四月可造訪全國第一條流蘇步道,觀賞白上枝頭的「雪花」;五、六月就該去相思仔步道仰望滿樹的金黃,若有一陣風吹過,還可賞個黃金雨;至於幾乎一年可見的仙丹花,其步道則適宜四季造訪,豔麗多彩的花色讓人感到振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