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楊慧玉
有機鳳梨 庇護眾生
大樹栽培鳳梨的歷史久遠,日治時期,栽種面積與鳳梨罐頭工業還曾稱霸全台。如今,往日盛況雖已不再,但鳳梨仍為大樹特產,天時、地利之外,更有農民師法自然,採有機方式深耕,企圖以不同風貌延續大樹鳳梨的榮景。
鳳梨栽培需要水分,但又不能太多,根部更不能泡水,所以多栽種於坡地,以利排水。然而長期使用除草劑的結果,土壤裸露,隨雨水沖刷流失,致使地貌改變,坡度愈見陡峭。過度「地盡其利」的未來,不僅再難從事生產,也可能不宜人居。
因為深刻體認家鄉地貌、生態的改變,大樹農家子弟巴錦楙毅然放棄科技人的優渥薪酬,返鄉栽培有機鳳梨,並號召志同道合的友人共襄盛舉,至今有六位科技新貴或在財力、或在人力上投入,建立起全台最大的有機鳳梨農場──綠冠農場。
「如果有機過關的門檻是六十分,我們絕對要做到一百分!」巴錦楙對於理想的堅持,讓綠冠農場投注可觀的人力和雜草奮戰,與橫行的「鼠輩」鬥智,他們不求輸贏,只求與自然生態取得平衡,並試圖找到「賺大錢」的模式,方能順利向區內、全國的鳳梨農推廣,也才得以保護更多土地,守護家園的安全。
玉荷包 佛光普照
「高屏溪透早水影反照,大樹的玉荷包是高雄最早上市的;紅中帶綠的色澤,香甜中帶點微酸,最是恰好。」大樹區境內種植兩千餘公頃荔枝,其中九成以上為玉荷包品種,「玉荷包」幾乎已成為大樹區的代名詞,兩者有著緊密而深刻的連結。
玉荷包為早熟品種,四月下旬至五月便能採收,得以搶得市場先機;由於果核極小,肉質飽滿,柔軟帶Q且香氣逼人,可謂荔枝中的聖品,價格一向看俏。
基於排水良好的生長需求,大樹玉荷包多栽培於坡地,平時田間管理、逢產季採收,都須在山坡間上上下下,十分耗體力。種植荔枝已三十年的專業農民尤嘉謀指出,玉荷包採收期間短,僅約二到三周,因此分秒必爭。依他種植四甲面積來算,採收時,就須僱請二十幾人幫忙,但要在南台灣的驕陽下挑著荔枝來回,別說是老農,就是年輕人也吃力,所以,僱工一年比一年難請。
一年一收的玉荷包雖然搶市,卻是賭上農民整年的辛苦,因為荔枝不易保存,「今天採,明天就得賣完」的銷售壓力,常讓荔枝農含淚賤賣,因此,尤嘉謀特別感謝佛光山一路相挺,認購之外,也協助大樹的荔枝農行銷,不但減輕了農民迫在眉睫的銷售壓力,也減少中間商層層剝削,且在市場競爭下,也得以在其他通路取得較平穩的價格,尤嘉謀說:「有佛光山的幫忙,大樹的荔枝農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