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河成壺穴以基隆河最為發達,而暖江壺穴又為其中之最;不只數量多,種類、形態更是其它分布點之冠,因而有學者稱其為「國寶」。文與圖/記者楊慧玉
台灣的河成壺穴以基隆河最為發達,而暖江壺穴又為其中之最;不只數量多,種類、形態更是其它分布點之冠,因而有學者稱其為「國寶」。
壺穴須在有硬岩、急流且常挾帶砂石、多雨及溪流的回春作用環境下,方能形成。基隆河在暖暖溪附近,剛好穿越堅硬的砂岩層,形成陡峭的峽谷,水流湍急,所挾帶的礫石磨蝕河床產生圓形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渦流伴生,礫石便挖鑽河床,形成壺穴,由於造形特殊,又有「石面桶」之稱。
暖江橋下的壺穴密布於河流兩岸,以及河川中央凸出水面的岩石上。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各自獨立的單獨壺穴、數個單獨壺穴連結而成的聯合壺穴、大壺穴中包含小壺穴的複式壺穴。台灣的壺穴群多為單一壺穴,後兩者較為少見。
壺穴的發育可分為五期:單一壺穴期,聯結壺穴期,凹糟期,河道期,島狀遺跡期。而在暖江壺穴群中,能一一觀察到這五個時期的特徵,壺穴地形發育完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