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素博會專題產業篇-- 有機經營的成功方程式

楊慧玉 |2012.05.08
976觀看次
字級

有機風潮為勢之所趨,友善土地的概念也已逐漸在農地裡生根,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意識大有提升,有機法規亦趨於完備,數十年累積的基礎,有機產業的根已然在台灣穩穩扎下。

然而在生產及經營現場,農民所面臨的問題並未稍減,從氣候變異到結盟抗衡財團分食,有機農場該如何從這些新課題中找出解決方案?從成功經營者的經驗;從專家學者的實務觀察,政府有哪些優惠補助?成功的有機經營確實有撇步,但如何實行,還端視是否「有心」。

巨農有機農場

賣多少種多少

占地十六公頃的巨農有機農場,耕作面積躋身國內前三大。素有「博士農夫」之稱的董事長周俊吉,將所學灌注於農業生產與經營,不但為自己,也為有機農業開拓新頁。

周俊吉認為,凡經營都應有成本概念,投入多少人力?賺的是工錢還是利潤?每分地產量要達到多少?事前都需要經過規畫與估算,邊做邊修正,再不斷複製成功的經驗。最重要的是生產與通路的磨合,有機農必須先求產量穩定,若產量時多時少,甚至沒貨,則通路也不易配合,易被取代。而在求產量穩定的基礎上,也需拓展其它品項,提供消費者多元選擇,同時也省去通路尋找其他供應商的成本。

在產量與品項兼顧後,農產的品質、口味等進階課題也需面對。有機價格較高,相對的,採購的餐廳或消費者在口味上都有較高期待,儘管有溫差、雨量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有機農也應積極考慮品種、改變生長環境等栽培的問題。

有機經營的終極目標是能做到「以銷代產」,視市場與通路所需供應產品,也就是賣多少才種多少。有機農可以先以試生產的方式獲取通路的認同,先確認品項與數量再按計畫生產。

面對大企業進入有機市場的挑戰,周俊吉表示,讓消費者有信賴感的有機標章與品牌,是小農需致力建立的。在此前題下,雖無響亮的招牌與雄厚的財力,但只要產量與品質控管得宜,並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同樣能與之競爭。再者,若一己力量有限,目前也有許多小農合作成立聯盟或合作社,匯聚眾人力量穩定產量、擴

充品項、建立單一品牌,但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品質必須嚴格把關,因為農產品來自於不同有機農,生產模式有異,產品便會有參差。

「只要有心,就能克服!」周俊吉認為,有機的市場還很大,還有許多空間可為,面對問題,他認為有心最重要,要想賺錢,得先以不賠本為基礎。

迴鄉有機生活農場

眾志成城‧專業分工

迴鄉有機生活農場創立已近二十年,當初由三十一人共同發起,創立動機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土地與環境受到嚴重汙染,亟待解決。目前有機經營面積共二十五公頃,分布於苗栗銅鑼、三義,吸引許多年輕人回鄉經營有機農業。

不同於巨農有機農場,迴鄉有機生活濃場是由許多小農共同組織而成。所成立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專職協助小農們銷售產品,在產品品質的管控上,由合作社每季召開協調會,針對品項與數量協商,並由合作社做產品分級包裝。

迴鄉有機生活農場負責人曹多柔表示,有機農耕作規模若較小,確實會比較辛苦,建議不妨多把握政府推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藉擴大耕作面積,降低成本。此外,若是在鄰近社區、村莊或縣市等有志同道合的有機農,也可相互合作,如此可提供消費者多元產品、並相互彌補產量缺口,但前提是,彼此的觀念要相近,否則合作較難長久。

而選擇單打獨鬥的有機農,曹多柔則建議必得建立品牌,除實體通路外,可透過網路、契作、認養、訂購等方式行銷,最好是採直接銷售,避免中間的剝削。至於能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農夫市集,則是建立品牌、培養穩定客源的管道,可多多參與,不過人力成本較高,也須自我衡量。

相較於以往,有機農業的技術面與法規、市場環境都已改善許多,曹多柔認為,為何從事有機耕作?「動機」將是努力、堅持的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