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的民調顯示,首次有過半美國人認為,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超過歐洲。二○○四年的民調,傾向歐洲的還高達五成四,傾向亞洲的僅為二成九。
美國人視中國為軍事威脅。美菲演習四月中旬展開,菲律賓參謀總長表示,軍演凸顯美國對弱勢盟友的強烈支持,「時機適切,符合兩國利益」。
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和美國人有別,將中國視為經濟機遇。
中國崛起為經濟大國後,開始在國際政治舞台登場。歐債風暴中,歐洲多國及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等,都盼中國出手;去年六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歐洲三國,承諾對歐元信心提供支持。
在美國拉攏南海周邊國家之際,溫家寶四月再度訪歐,到冰島,波蘭、瑞典,最後訪問德國,提出多項合作計畫,出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強調「中國製造」的實力和「中國創造」的潛力。德國高度重視,總理梅克爾全程陪同主要活動。
溫家寶重申中國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願對歐債危機發揮應有作用。梅克爾積極評價中國發揮的重要作用,願推動歐盟加強對華合作。
在波蘭,溫家寶出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領導人會晤和經貿論壇,包括十四位總理、兩位副總理參與。雙方發表公報,願繼續深化在貿易、投資、財金等領域的合作,並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應對挑戰。
從日本到菲律賓,美國在西太平洋島鍊建構「防線」;中國則到歐洲發揮「經濟機遇」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