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生活篇 我的衣食住行 5 - 2

文/星雲大師 |2025.11.04
101觀看次
字級
朝山會舘為佛光山最早的建設,乃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方便信徒來山禮佛之時,不必為「吃」、「住」費心而規畫,專供朝山禮佛者食宿之用。圖/佛光山提供
能夠把飯煮得不硬、不爛,讓人吃出飯的美味,這是做一個廚師、典座的人,應該一致努力的目標。就是各種蔬食的烹調,也要有鹹淡、香脆、熟爛,再加上五味調和,素食也能展現百味香。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能夠把飯煮得不硬、不爛,讓人吃出飯的美味,這是做一個廚師、典座的人,應該一致努力的目標。就是各種蔬食的烹調,也要有鹹淡、香脆、熟爛,再加上五味調和,素食也能展現百味香。



1950年,「一江山島戰役」爆發,普陀山的煮雲法師隨軍隊撤退到台灣,他到中壢圓光寺找我的時候,我問他:「你有帶衣單嗎?」他說:「沒有!」我就把身上唯一的一件長衫送給他。我不是慳吝的人,但是後來知道他帶了兩箱的東西放在基隆,是到中壢的時候沒有衣單,這樣他也把我的衣服拿去了,我心想,既然你有,又何必要我來為你錦上添花?你應該幫我雪中送炭才是啊!

台灣雖然位屬亞熱帶地區,我記得1949年冬天,有一次寒流來襲,我身上只有一件單薄的短褂,實在不足以禦寒。那時候,妙果老和尚送我一件尼料的夾凳子(即厚的短襖),穿上它非常暖和。回想起來,在大陸嚴寒的冬天,有好多老人家都穿皮襖,我現在有了一件夾襖,雖然是舊的,但我非常的珍惜。可惜還是業障深重,一位大陸同來的法師,不知為了什麼事情不高興我,竟然把我的衣服撕了半邊,我只好忍受下來。

之後,逐漸的,不斷有人送衣服給我,沒有衣服穿的窘境,就再也不成為我的問題了。

我在宜蘭的時候,郭愛、蕭碧霞師姑都做過好幾件衣服給我。可是我沒有皮箱,也沒有衣櫃,那時不知道要放在哪裡;我嫌東西太多成為累贅,二十八歲那一年,狠心花錢買了一個箱子,把所有的東西全放進去,我的東西就不至於亂放了。

不積聚 警誡貪念

其實在我心中,我一直覺得自己有很多衣服。像香港的蔣裁縫,曾經送我十件海青;澳洲的一位弟子,妙源法師的家人,送過我十條灰色的褲子。從此,也不知道衣服是新是舊。現在年老了,實在說,穿的衣服太多了。不過,因為我四十歲以後就不斷地發胖,從六十五公斤慢慢到現在九十六公斤,所以很多衣服我也穿不下,就經常說:「哪一位弟子有需要就拿去穿!」甚至有的衣物還沒有穿過,就已經分送給大家了。想到佛陀當初制戒,不准蓄積三衣鉢具,就是要我們不可以長養貪心,我想這也是不無道理。

在我七十歲那年,溫哥華的一位弟子心慧法師做了一件袈裟送我,叫「萬佛祖衣」。這件衣服上繡了一萬尊彩色的佛像,我看了真是嚇了一跳。這件袈裟穿起來花花綠綠的,哪裡能見人?這不是莊嚴佛祖,反而是褻瀆佛祖。所以我搭了一次就不敢搭了。

雖說在古代,皇帝會賞賜袈裟給有德的出家人,表示尊崇禮敬。例如:大唐武則天賜給譯經高僧法朗大師紫袈裟,宋代理宗賜給臨濟宗師範禪師金襴僧衣,明太祖頒賜大遷和尚五爪金龍袈裟,甚至高麗國王也賜予永明延壽禪師袈裟等。這就等於滿清皇帝賞賜大臣黃馬褂一樣,擁有一件御賜的袈裟,如同大臣有了黃馬褂,也會感到無比榮幸。不過,到了現代,我還是覺得像這樣的「萬佛祖衣」是不能隨便穿著,也不能隨便送人的。

在我年輕時,慈航法師曾一度推動出家人披搭南傳的袈裟,在他認為,台灣和印度一樣,都屬於熱帶地區,住在台灣,不著原始佛教時代的僧服怎麼說得過去?因此,只要誰願意穿南傳袈裟的人,就送他一套。我並沒有表示過要不要,但他還是送我一套,我也穿了,他們還替我照了一張照片。那些袈裟在台灣穿著,也算是奇裝異服,後來我就再也沒有把它穿出去了。

至於穿著的鞋子,因為出家的時候,我的母親、姐姐,都經常做鞋子送給我,有時候一雙鞋子穿不到一個月就壞了,家裡也來不及供應。因此對於穿壞了的鞋子,就用厚紙板再墊起來,也能維持幾天。可以說,對於衣履的缺乏,我從不以為意。

二、食

說過了「衣」的因緣,接下來談飲食。

現在的年輕人只要一提到做飯菜,就好像天難地難一樣,我倒想不通這道理是什麼。我自己生來就很喜歡煮飯、煮菜,有「典座」(即叢林中負責大眾齋粥之職稱)的性格,也自覺在烹調方面無師自通。可惜我只做過短期、客串的典座,如在焦山做過一年半的「菜頭」(即廚房裡負責司掌燒菜的職務)。

佛光山開山的時候,我經常告訴弟子,什麼菜應該如何烹調、怎麼煮法,一般人都執著於自己的成見,不容易進步,只有蕭碧霞師姑對我的意見言聽計從,現在大家都歡喜吃蕭師姑煮的飯菜。到後來,佛光山經常宴客,就請蕭師姑來掌大廚。

請客,不只是美味、量多就算了,即使是素菜,所謂「三德六味」、「酥酡妙供」,除了味道以外,也要講究顏色配稱、鹹淡均勻,色香味俱全。再者,一場素宴除了美食,還要有適當的環境、食具、器皿,還要有笑容、要讚美、談話助興,以及找話題相同的人一起聚餐,種種的因緣條件搭配起來,一桌素宴才能更增加效果。

現在,蕭師姑的素食料理已經進入高層次的階段,他喜歡用套餐宴客,對我的「簡食運動」已經看不上,所以現在只能各行其道了。

蕭碧霞師姑是佛光山的料理高手,也聞名於當世。後來蕭師姑自己研究獨創出一套素食的料理方式。他旅居洛杉磯的時候,曾經在大學做過烹飪老師。他的素菜被人稱讚,我也感到與有榮焉。

供養心 五味調和

我自己因為不能做典座、飯頭,一直覺得是這一生的遺憾。就如同順治皇帝說的:「我本西方一衲子,不幸生在帝王家」,我也有這種感嘆:「我本願作飯頭師,不幸現在做大師。」在我認為,能夠把飯煮得不硬、不爛,讓人吃出飯的美味,這是做一個廚師、典座的人,應該一致努力的目標。就是各種蔬食的烹調,也要有鹹淡、香脆、熟爛,再加上五味調和,素食也能展現百味香。另外,做菜的刀工、火候、配料,都是需要「一理通,萬理徹」。認真說來,典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從小出家,過堂(即上齋堂用食)吃飯只有一菜一飯,數十年的叢林生活,到了現在已經是一個老和尚了,我還是最喜歡一飯一菜,甚至不要飯菜,就是一碗麵也很夠味了。

1953年,我二十六歲,台北的吳隨居士找我去講經,辦了一桌素齋請我,那一桌素齋只有我一個人吃。平常吃慣一菜一飯的我,對著那一桌幾十道菜的素齋,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可惜、可惜」,真是難忘的遺憾。

還有一次,警政署的陶一珊處長請我在他的官邸吃飯,也是叫了素菜之家的一桌素齋,只有他和我兩個人吃。我也覺得非常可惜。我到了三十歲左右,看到台北那許多道場的法師,常常請人吃飯,雖然一桌飯菜幾百塊錢,但實在是讓我心有不捨,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錢?吃得那麼多,對人生有什麼幫助嗎?

我曾經到金門旅行,金門的司令葉競榮先生,特地請參謀長為我們做了一桌素齋的歡迎宴。我記得那一次,第一道菜出來:一大碗湯;第二道菜出來就是一碗麵;然後又再出來,兩樣菜、一盤炒飯,然後一盤水果。簡潔明瞭,吃起來更加的簡單爽口。所以我覺得參謀長準備的那一餐素齋,與後來蔣經國、蔣緯國將軍提倡的「梅花餐」一樣簡約。(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