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龍 泥土中發現生活與藝術

阮愛惠 |2012.02.25
2350觀看次
字級

土城區的半山腰,一條傍溪的蜿蜒登山道,沿路林相豐美,櫻樹桐樹林立,初春有緋櫻盛放,仲夏則桐花紛飛,假日時登山客不絕於途。他們會行經觀音寺、土雞城、大榕樹下的泡茶區,卻很少人知道,有一個窯場,隱身在某條小徑之後,那裡是陶藝家林振龍的工作室——「瓷揚窯」,以及他們一家四口居住近二十年的家。
林振龍是南投鹿谷人,他出身農家,從小愛山也愛水。來到北部娶了土城姑娘黃燕雪後,看到土城山區的自然生態和鹿谷有相近之處,決定在此落腳。他笑說,因為沒什麼錢,又想要有大空間,只好往山裡去找。找到土地後,花了好多心力整理,以簡約的方式建屋設窯,構築了工作及家居的場域。
屋舍周遭有綠竹林相伴,晨霧暮靄環抱,蟲鳥花草圍繞,每年的桐花雨、螢火蟲季,宣告著這家人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默契。
一條山路百種心情
屋外四時更迭,景物多變;屋內的人情世事,二十年來也歷經轉折。初搬到山上時,林振龍的兩個孩子都是小學生,而今兩人都已自台大研究所畢業,女兒去年底于歸,兒子朝著博士班邁進。
二○一一年是林振龍的收成年。歷經海內外大小展示後,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他在二○一二年開春舉行個展〈空間.釉彩〉。能在史博館開個展,對陶藝家而言,是至高的榮譽。對林振龍夫婦而言,還有另外的收穫:因忙著個展而暫時抽離了女兒即將出嫁的失落。
回想女兒和兒子小學到中學階段,林振龍和妻子開車接送兒女,一日數回,這條回家唯一的山路,走過何止千遍萬遍,他們笑說閉著眼都會走了。然而同一條路,每一次走,還是有不同的景致及心境。林振龍的陶藝作品,有很多都從山路漫步的過程中取材及啟發靈感。
在長年接觸泥土的經驗中,林振龍對泥土的感受十分深刻,他發現泥土中的容貌就像自然景觀的縮影一般,他常在泥土的肌理中找尋出自然的原始樣貌,化為作品,詮釋他對土地的虔敬與關懷。
例如,他以撕裂的手法產生如岩石般嶙峋粗獷的自然紋理。斷面肌理的部分隱喻為大地,而在平面的部分則施上青瓷釉象徵平靜水面,十分寫意地表達出自然山水的意境。
他對於青瓷的釉色特別鐘愛。對於青瓷釉的調製,他採用較原始的材料,將山谷中的石頭磨成粉末摻入釉料中,利用石粉中的天然成分與微量鐵質,燒製出青綠溫潤的釉色。如此更能表現出取材自大自然的那份用心,也寄予對大地的敬意。這一生和「土」的情緣堅定而綿遠,林振龍土土地走下去,從未想過繞路拐彎,而且不管走多久,沿途景觀幾變,他知道,最土的信念裡有最永恆的價值。

靜心清簡  山中歲月

儘管白天還要幫人拉胚調色,晚上還要管火顧窯,但林振龍天生勤勞耐苦,因為對藝術難以自拔的熱情,即使在百忙中,他仍展開自己陶土捏塑的創作之路。
林振龍不是天才型的創作者,但他對於與藝術相關的事物興趣濃厚,他為自己取了「二谷」為名號,一方面不忘家鄉鹿谷,一方面也以「谷」自比,向山仰望,對外常保謙沖和合的心懷,和他合作過的許多藝術家,都和他建立了美好的交誼。
為了加強藝術創作能力,早年他曾加入以現代繪畫與裝置藝術表現為主的藝術團體─「二號公寓」,與當時從國外學成歸國的新一代藝術工作者,共同探討現代藝術表現的形式與觀念。透過積極的觀察與學習,逐漸建立自己的創作思維,也激發出他強烈的創作欲望,一九八九年之後,他積極投入創作並展出作品,二十年來持續創作不輟。
二○○○年後,景氣大幅衰退,藝術產業最先反映,收藏家縮手,創作者也只好減產,來瓷揚窯繪彩瓷的藝術家,不若以前頻繁。另一方面,也有其他窯場以商業化的手法向藝術家招手。林振龍不想苟同,堅決「瓷揚窯」是藝術工坊而非藝品賣場的定位。於是,不少藝術家被另一股潮流吸附過去,本來就不吵雜的瓷揚窯,變得有點冷清了。
林振龍和黃燕雪倒也不憂心。他們把更多心力放在孩子的育養上,撥更多時間去道場作功課和服務。黃燕雪笑說:「沒有工作上門,就自己找工作。」一樣轉轆轤、噴釉藥,林振龍開始完全作自己的作品,不再像過去為人作嫁。後來德霖技術學院送來聘書,從教學和創作指導中,他體驗到不同的樂趣,也趁機整理過去多年來累積的心得和經驗。
因為常和年輕人相處,也因卸下多年來的辛勞和人事的紛擾,平日只有兩人在工作室內靜心做事,飲食十分清簡,結果林振龍和黃燕雪反而變得年輕,二十年山中歲月,好像不曾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

百家齊聚談文論藝

瓷揚窯不是一般的窯場,翻開台灣的陶藝發展史,瓷揚窯有其特殊的定位。自一九七九年成立以來,這裡曾是台灣當代書畫家創作陶瓷作品的重要據點,除了是林振龍專屬,也是近兩百位藝術家創作陶瓷畫的共同畫室。窯主調製釉色的功力一流,能讓彩瓷散發特有的溫潤清澈;迄今談到台灣彩瓷,瓷揚窯仍是首屈一指的重要窯場。
早期的瓷揚窯設在住宅區,後來搬移到半山腰的現址,環境寬敞清幽,如化外之境。早在創業之初,林振龍就不打算走一般窯場只生產普通生活器皿的路線。雖然他已經累積相當的陶瓷工廠的經營理念與陶瓷生產的專業技術,但是如何走出傳統陶瓷生產,創造出符合當代精神的藝術陶瓷,是他在成立瓷揚窯後面臨的新課題。
他說:「我以揚瓷為志,因而命名『瓷揚』。陶瓷可以不只是器物,而成為藝術創作的媒材,就像畢卡索六十六歲以後的作品,用大量陶瓷來展現他的靈感和才華;但畢卡索不是技巧純熟的製陶師傅,他用他的創意結合工匠的巧手,把繪畫和雕塑的原理呈現在陶瓷之上,開創作品的新貌,也取代了陶瓷手工藝的定義。」
林振龍觀察當時台灣畫壇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百家爭鳴,風貌各具,決定從陶瓷的繪畫表現下手。陶瓷彩繪原本是陶瓷製作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彩繪畫師按照規範作畫,不表現個人風格也不署名,長久以來,彩繪的藝術性原只附屬於器形的整體表現之中。但林振龍不甘心『陶』與『藝』被區隔,於是廣邀藝術家前來,運用專業技術製作瓷板胚體,供藝術家到瓷揚窯繪製陶瓷畫,讓藝術家的畫作在陶瓷媒材上呈現。
一般書畫創作者,在畫紙上繪寫作品,落款之後,作品便宣告完成。然而在陶瓷土上書繪,還必須經過窯燒才能完成。而釉彩的運用非尋常墨汁顏料,必須專人幫忙調配、試驗才能得心應手。因此,一位藝術家想繪製陶瓷畫,其事先準備與事後處理的事宜,都須有專人打點,而在瓷揚窯處理這些繁雜事務的人,便是窯廠主人林振龍夫婦。
台灣九○年代間出品彩瓷藝術精品,有很多出自瓷揚窯。藝術家透過林振龍專業的陶瓷胚體製作及燒成處理,完美地表現出繪畫的新效果,於是「吃好逗相報」,又再呼朋引伴號召更多藝術家前來瓷揚窯繪製陶瓷畫,其中包括當代知名藝術家林玉山、黃君璧、陳景容、李奇茂、鄭善禧、李焜培、顏水龍、劉國松、袁金塔等人,各門各派匯聚瓷揚窯,蔚為奇觀。
由於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不同,畫風各有特色,林振龍也必須因應各藝術家的需求,而提供適當的胚體與釉料,因此林振龍在繁忙的製坯、燒窯中精進了製陶技術。也因百家齊聚,成天談文論藝,林振龍耳濡目染,眼界和心胸大開,鑑賞力與藝術品味與日俱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