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瑟 辦桌和台灣人搏感情

文/龐新蘭 |2012.02.18
2190觀看次
字級

出生於義大利巴多瓦省的神父呂若瑟是正港的「台灣人」,來台四十六年的他,奉獻自己為弱勢人群造福,逢年過節他最愛以「辦桌」和台灣人交流情感。受天主教洗禮的他,從不忌諱走入台灣各地廟宇,即使是中元普渡祭拜儀式,也會運用中西融合方式,帶領著員工進行祈福祭拜禮。

惠民啟智中心、聖嘉民啟智中心創辦人呂若瑟,自從一九六五年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後,就與台灣的弱勢子民牽繫上一輩子的情緣。
來台四十六年,接受電視台專訪,主持人問他,這些年來在台灣的心得與感受是什麼?呂若瑟說:「剛來台灣的時候很年輕,心裡頭有點害怕,慢慢的,覺得宜蘭這個地方和義大利的家鄉感覺很像,於是不知不覺就習慣了這裡、適應了這裡。現在有時回義大利,那邊的朋友會要我回家鄉居住,我就會跟他們說:『我的朋友都在台灣,我要回去台灣。』對我來說,台灣就像是我的家鄉。」

為吃顆糖吵成一團
出生於在義大利巴多瓦省(Padova)齊塔德拉市(Cittadella)的呂若瑟,家中共有九位兄弟姐妹,大家常為吃顆糖吵成一團。他還記得,在鐵路局工作的父親,脾氣有些暴躁,閒暇時會利用土地耕種麥子,也愛喝酒,因弟弟妹妹接連出生,家中僅仰賴父親微薄的薪水收入,壓力很大。
一九五○年,十歲的他受哥哥呂道南影響,進入天主教靈醫會的修道院讀書、學習,靈醫會是以福音、醫療、慈善關懷為宗旨的修會。儘管父親希望他長大後能幫助家計,但是母親卻積極鼓勵他進修道院,最後連排行第六的弟弟瑪利歐,也投入教會工作,三兄弟都成為神父。

聚餐方式最愛「辦桌」
和呂若瑟熟識的人都會覺得,其實他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總是運用「貼近」的方式來認同與尊重在地的文化,受天主教洗禮的他,從不忌諱走入台灣各地廟宇,認識在地文化;傳統民俗的中元普渡祭拜儀式,他也會運用中西融合方式,帶領員工進行祈福祭拜禮。此外,逢年過節大團拜時,他最愛的聚餐方式就是台灣人的「辦桌」。
在很多教友的眼中,他就像是「過動兒」,總是閒不下來,腦子裡不停的想很多點子或方法。像是十幾年前,他就率先想到為老人做定期的電話關懷和到宅慰問,後來又帶領教友成立聖母軍、靈醫會家庭,繼續以訪視慰問病友、服務老弱者、遍傳福音。大家看到他都是形色匆忙,不覺打從心底深深佩服他。
呂若瑟經手照顧過的孩子達上千人,「他們都很可愛,可能有人認為他們是『傻瓜』,但他們卻都懂得別人對他們的好。」他說,看著孩子成長,他不曾出現過疲憊或抱怨的言行舉止,只是隨著年紀漸增,身形漸漸佝僂。但聖嘉民啟智中心的社工員仍以「壯牛」來形容他,因為他平日只靠工作勞動來保養身體,而且健步如飛,跟在後面的人必須用小跑步才跟得上。
總之,無論是福傳或是啟智中心的創辦與經營,一路走來面對著各種艱苦與挑戰,但呂若瑟總是讓人覺得他「無憂無慮」,對所有事都抱持著處之泰然的態度,一心向主讓他勇往直前。

為折翼天使獻心力

一九六四年,呂若瑟在義大利晉升為神父,隔年即離開義大利,前往台灣服務。他在新竹整整用功的學了兩年中文,隨後才到宜蘭縣冬山鄉的「丸山修道院」擔任院長。一開始,為傳教工作忙碌,對於智能障礙兒童特別關心,也漸漸投入全部心力。
一九七四年,他遠赴澎湖白沙鄉從事牧靈工作,為了讓更多的村民認識天主教靈醫會,經常挨家挨戶的進行家庭訪問,發現當地有很多身心障礙的孩童,因為父母外出謀生或忙於家計,根本無暇,也無力照顧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受教權都被剝奪了。當時澎湖根本沒有任何身心障礙機構可以收容這些孩童,也無法提供基本的照顧和教育。
他腦筋動得快,開始嘗試招募一群富有愛心與耐心的教師,對這群缺乏關懷的身心障礙兒童展開適當教育。他先成立了「海星園」,專為小兒麻痺症的兒童舉辦活動、夏令會,並在一九八三年立案,正式成立了天主教「惠民啟智中心」,以擴大對身心障礙孩童的服務,成為當時,甚至現今澎湖地區唯一的身心障礙日間托育教養機構。
在澎湖服務十年期間,呂神父獲頒澎湖縣「好人好事代表」與「榮譽縣民」等榮耀,更與當地居民建立了親如家人的情誼。
「桑樹永遠變不成榕樹,但我們能讓它長成茁壯的桑樹。」一向不喜歡宣揚自己所做的工作,或許是個性使然,也可能是遵奉「右手作的善事不要叫左手知道」的道理,他低調默默行事,卻也成就許多事。

即知即行 先做再說

靈醫會為擴大宣教需要,將呂若瑟從澎湖召回到台灣本島。在宣教的過程中,他發現不只是在澎湖,就連當時醫療設備尚稱完善的本島,也有很多身心障礙兒童,同樣面臨缺乏照顧和教育問題。
為了讓家有身障兒的父母,能夠更了解如何照顧他們,並讓他們接受有系統的教育,他開始挨家挨戶在宜蘭地區進行地毯式拜訪。有時也會碰到家長,因為不願面對家有身障兒的事實,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氣餒。
打算辦啟智中心照顧智能障礙孩子時,有好心的工作人員告訴他,縣政府馬上就要建一所收容智障者的教養院,勸他不必如此辛勞。但一向秉持「即知即行、先做再說」精神的他仍身先士卒,在樣樣缺乏的情形下開辦聖嘉民啟智中心,對他來說,那些最卑微、最乏人關照的智能障礙兒童,始終是他所最掛念的。
他整修廢棄的「丸山修道院」房舍,並且為身障兒童招聘師資,一九八七年六月三十日聖嘉民啟智中心籌創完成,成為宜蘭縣專門收容智障孩童、青年的所在。學員從最初十四名身障兒,增加到一百二十位。
中心學員分為三組,日間啟智組細分學前班(四~六歲)與學齡班(七~十五歲),屬於智能障礙的學童,每天通勤到中心上課,學習日常生活與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呂若瑟說:「啟智組的孩子,多半上課超過十年,他們和我都有著家人般的情感。」
重殘養護組則收容植物人及全身癱瘓的病患,提供全天候的生活照顧。職業訓練組則是十八至三十五歲、能自理生活的智能障礙青年,中心提供烹飪、縫紉、洗車等技能訓練,並輔導他們就業。目前聖嘉民中心的午餐,就是由職訓組學員負責,讓他們發揮一技之長。
日間啟智組的孩子經常在廣場上遊玩,看到「陌生的訪客」,都會掩不住高興神情,紛紛跑向前來打招呼。中心的老師對那些患有肌肉萎縮症、軟骨症及其他不良於行的智障兒,十分細心地看顧,並不時幫他們按摩、裝出逗趣的童音。
「每天下課,(呂若瑟)神父都會規定全體老師到大門口,向所有放學的孩子揮手道再見。」社工員游巧玲說,這裡是個充滿善良人性與真誠關心的地方。
看著已四十多年歷史的老建築搖搖欲墜,呂若瑟希望社會各界能幫助聖嘉民啟智中心繼續生存下去,讓這些智能障礙的孩子保留這處溫暖的避風港。




(本周版面文字摘自《十二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