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政經學院接受英國政府委託,進行長達十六個月的調查,去年公布「英國經濟不平等解剖報告」指出,和其他工業國家相比,英國貧富差距的情況最嚴重,出生在那一個社會階級的家庭,幾乎就決定了這個小孩日後的命運,貧窮家庭出生的小孩,無法受良好教育,畢業後也找不到好工作,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人生長期居於劣勢。
相反的,出生在貴族及富裕家庭的小孩,可以上私立學校,接受優質教育,就業也因家世良好而有更好的機會,他們不需要為房子憂心,因為父母早就為他們安排好。這種含金湯匙出生的人,壽命也比那些窮人來得長。
年逾半百 夢想仍是空
財富落差也造成社會階級分隔,如同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倫敦,民眾只和與自己收入相當的人往來,不和與自己收入懸殊的人交往。社會學家說:「倫敦財富不平均的情況,是自奴隸制度以來首見」。
擁有財富是許多人一生追求的夢想,但英國最新調查指出,將近半數五十歲以上的人辛苦半輩子,卻連一項夢想也沒實現。高達四成四的受訪者表示,迄今所有人生夢想都還只是紙上談兵。
年逾半百者,高達四成仍處於負債狀態,包括房貸與信貸。八分之一坦承,他們是靠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過活。所有夢想中,擁有華屋似乎最遙不可及,高達九成三的受訪者至今仍無法圓夢。
失落世代 從事卑微工作
西班牙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四成,全國失業率也達到歐盟國最高的百分之二十點八九。葡萄牙與義大利情況相同,許多社會新鮮人只能無奈接受任何工作,包括所謂垃圾工作。經濟疲弱,歐債危機難以解決,各行各業開始雇用短期勞工。
南歐年輕人難以找到正職,從事短期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難以脫身。這個「失落的世代」陷入愈來愈深的泥淖。短期勞力偏多隱含的另一種經濟風險是,銀行不願向未從事正職的人放貸,以致消費持續低迷,這將更不利於提振經濟。
印度社會階層 更加分化
印度擁有世界最大貧民窟,上世紀九○年代全面實施經濟改革以來,中產階級雖持續壯大,但貧富懸殊問題難以解決,社會階層分化嚴重。
印度社會根深柢固的種姓制度,加深社會分化。種姓制度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出身低種姓的人處於天然劣勢,教育和就業機會有限,陷入貧困落後的惡性循環。再加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哲理,更深化印度貧富鴻溝。
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貧富差距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M型社會甚至已往L型社會邁進。失業問題及貧富差距的擴增,不能單單歸咎於個人的能力與努力問題,而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有關聯。
一個印度中產階級表示:「令人憤慨的莫過於,窮其一生怎麼努力拚命,也永遠爬不上金字塔頂端。貧窮令人厭惡,面對世襲的貧窮更令人無奈。」
真正的貧窮 讓人洩氣
在菲律賓,窮不只是沒錢,而且是「沒機會」,中下階層再努力也無法扭轉命運,連下一代也難以翻身,社會學家說:「這種絕望才叫真的窮,也是菲律賓模式的窮」。
菲律賓貧窮有結構性的原因:政治世家、地方勢力、財團等既得利益集團,從殖民統治時代到現在,根基鞏固,不論哪一個政權上台都難以撼動。
菲律賓號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但人民有選票卻沒有力量,導致政府、國會優先照顧的順序是企業或家族利益,而不是整體人民福祉,經濟運轉的果實集中流向上層結構。
菲律賓人民貧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增加速度快過經濟成長。在宗教勢力的影響下,菲律賓超生問題嚴重,國家統計處報告發現,愈是窮人生得愈多,市場人力過剩,加上無力栽培下,孩子喪失競爭力,形成惡性循環。
要破除菲式貧窮,需要極大政治魄力,艾奎諾政府開始大膽挑戰天主教反對節育的立場,始積極反貪,進行土地改革,把經濟成果平均分攤給人民,將是拉近貧富差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