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向來崇尚「多努力、多財富」,認為貧困的人不夠打拚,不值得同情。台灣的「占領一○一」活動中,也有一個大學生這樣說:「我們應更加充實自己,把握機會,避免在這波潮流中載浮載沉,終致滅頂。」
走進台灣的書店,在財經類書櫃,教人如何致富的書占據一大半。貧困的人真的不夠打拚?
印度新德里的使館區,豪宅林立,環境優雅。但咫尺之遙景觀丕變,是一大片貧民窟。富豪與窮人共存的景象,在印度司空見慣。印度金融專家建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教育他們錢的重要性,讓他們在錢的問題上更加負責任。
孟買的國際金融理財顧問達萬說:「你可以教孩子從認識錢和儲蓄的重要性入手,即使他們只有五歲。愈早具有理財頭腦,並成為明智的投資者,成為百萬富翁的機率就愈大。」
問題是,印度貧民有錢可以「理財」嗎?也許,金融理財顧問要教的,還是富人家的小孩吧。
在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機會上,美國的排名低於很多發達國家。在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美國夢」已死掉的時代,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研究卻顯示,從二○○四年到二○○七年,收入最低群體中的三分之一上移到收入更高的群體。
換言之,有三分之一的低收入族群,財富增加了。阿爾傑(Horatio Alger)還在,「美國夢」還未幻滅。
阿爾傑是美國小說家,作品大多是寫貧困青年力爭上游成功的故事,被視為描寫美國夢的作家,因此美國人也以這個名字代表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物,是美國夢的化身,人們學習的楷模。
美國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康寧漢說,人口調查局的數據表明,美國經濟的力量在於提供機會。他說,「美國社會最持久的一個經濟傳說是,富人愈來愈富,而窮人愈來愈窮,其實並非如此。」
但為何仍有這麼多人自認是「99%」,要占領華爾街,向「1%」的富豪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