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到「月球」住一個星期──喜馬拉雅「木斯塘」

文/王文靜 |2025.10.29
41觀看次
字級
白天放牧的羊群黃昏回家了 圖/品味私塾提供
木斯塘的農居生活與世無爭 圖/品味私塾提供
作者爬行於千年的岩壁洞穴 圖/品味私塾提供
如月球地貌的木斯塘 圖/品味私塾提供

文/王文靜

我曾許願「此生一定會去月球」。

沒想到,提前去月球!奇妙的是,這「月球」還有峰峰相連的雪山。

雪山與荒漠並存之地?

這是罕為外界所知的木斯塘。因為在喜馬拉雅雪山脈的背風區,穿山而後的氣流失去大部分水氣,降雨大減少,形成荒漠地貌。而且,戲劇化的懸崖、峽谷,風蝕呈現壯觀、綿延的山雕。真是神鬼之作!

其震撼與獨特,難怪《孤獨星球》與 《CNN Travel》會推薦這是「一生必去」之境。

很少人聽過「木斯塘」,因為在一九九二年之前,是封閉之境,不給外人進去。不只如此,直到二 ○○八年,這裡都還有國王。因此也被稱為「禁地王國(Forbidden Kingdom)」。即便開放,進入還是複雜,我這次總共辦了三種簽證:尼泊爾 ┼ 下木斯塘 ┼ 上木斯塘。

遺世獨立的木斯塘,有兩件事,讓人極為難忘:

一,從月球地貌衍生出一萬個洞穴。「什麼時代了,為何還有人穴居,住在洞裡?」我仰望這些洞穴所在的山壁,陡峭,有些洞口距離地面超過約四十公尺,一般人根本很難抵達。

一路上,總看到岩壁上有一個個黑洞洞。這些峭壁洞穴,超過三千年。

在海拔三千八百公尺處,我鑽進其中一個洞。不,裡面有四十二個小洞。它們垂直分布於五層樓,裡面還遺留人居的痕跡,譬如壁爐、穀物儲存區。

洞穴之間,我必須很艱困地爬行,如四腳獸。只爬了幾步,我就完全投降,必須放棄,沒法完成五層洞穴的探索。「以前的人怎麼住啊?」或者,該這麼說:「現代人腦袋進化,但四肢嚴重退化了?」

木斯塘的洞穴文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有相關紀錄。洞穴有三種使用情境:

三千年前,先作為墓室;十世紀,人們為了躲避戰亂而居住在此;十五世紀後,人們已移居至村莊內,就改為倉庫或修行之地。因此,有些洞穴留有非常精采的宗教壁畫。這是吸引人們去探訪的原因。

其實,直到今天,還是有遊牧者繼續以洞穴為居。月球地貌,看似荒漠,但換一個角度想,老天也賜予當地人不用建造房屋的天然居所。老天爺風蝕出這麼多的洞穴,何必要辛苦地人工建造庇護所?不是嗎,它開啟、也顛覆我對於「房子」的禁錮思維。

木斯塘另一奇特:擁有世界上最深的卡利甘達基河峽谷,它位於世界第十高峰和第七高峰之間。

卡利甘達基河,名字很長,很難記得。拆開就好理解,Kali是印度教中的卡利女神,所以它被視為一條聖河。

最特別的是,峽谷河床,可以撿到一億年前的海底化石「菊石」,石頭裡有類似海螺痕跡。五千萬年前,印度板塊漂流撞擊歐亞板塊,於是在古海洋隆起為山,這就是今天的「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五千萬年前的證據?就是在高山看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

一億年前,太久遠了,人類根本還沒出現,那是地球由恐龍主導的時代。我在一個木斯塘山的河谷,遠遠的,看到河床上有人。覺得挺奇怪, 原來是當地人在找菊石。

拿起一塊菊石,與一億年前握手的感覺,太不真實了。我真是很想問它「你真的有一億年歷史啊?」

旅行不只是深入,更是走入一個時空情境。土生土長於木斯塘的山居人,他們隱世。村民共用井水、一家有事,全村幫忙。外面世界發生什麼都與關他們無關,只在乎蘋果、蕎麥的收成。

這裡很緩慢、寧靜。一天只做一件事。讓急性子的我,感受到自己的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