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從恐龍蛋說起──植物為何要演化出水果

文/王文靜 |2025.09.17
38觀看次
字級
一百多年前培育出恐龍蛋的「植物巫師」──路德.伯班克。圖/維基百科
植物開花的初衷,以「色」誘外力幫助授粉。圖/品味私塾提供
綠皮的恐龍蛋。圖/品味私塾提供

文/王文靜

故事,從收到一盒禮物「恐龍蛋」說起。這古怪的名字,說的不是「蛋」,而是水果「杏李」。它是由李子樹和杏樹混種而成,果皮上布滿斑紋像恐龍蛋,被命名為「Dinosaur Egg」。催生者是:十九世紀末,美國農業專家路德.伯班克(Luther Burbank 1849-1926)。他把百分之五十的李和百分之五十的杏多次雜交培植出兼具李的甜和杏的香。這是當時罕見的「種間雜交」成功案例。

當時育種的技術,「跨種雜交」是不可能。但Burbank 同時進行上千次人工授粉,把杏花和李花反覆授粉,「用數量堆成功率」的方式,堅不可摧的耐心、決心,及熱情專注的工作態度,讓奇蹟發生了。

遠在紐西蘭的報紙形容他是「植物巫師 (The Plant Wizard)」:「He is called The Plant Wizard—but has been the wizardry of invincible patience, determination, and ardent and intense concentration in his work……」 。

他讓「杏李」從一個中國本土、可食性不高的物種,變成一個世界果樹雜交的典範。他提升世界農業的品種多樣性,帶動水果產業,讓「育種」被視為可以改變生活與經濟的力量。

這是出自一位沒有大學文憑,靠自學與實驗,而成為全球最著名的育種家,一生培育出八百多種新品種。還有,改良出無刺仙人掌來當作飼料。再有,如今美國與歐洲馬鈴薯栽培的重要品種——「伯班克馬鈴薯」(Burbank Potato),就是以他來命名的。一八四五至一八五二年間,病蟲害蔓延,幾乎摧毀歐洲馬鈴薯,造成「愛爾蘭大饑荒」,促成他投入研究出這種高產能與抗病強的馬鈴薯品種。

伯班克真正影響到一百年後全世界的餐桌,以至於你我的餐桌。

而恐龍蛋的初始 ,一個可食性不高的中國物種,讓我看到一個外露的線頭:「為何植物要演化出水果類,被人類吃?」我變身「福爾摩斯」,循線走到原始地球。

一億四千萬年前,地球上的植物主角是松柏等裸子植物,主要是靠風力傳播種子,效率很差;之後「傳宗接代」的方式精進,大地有了花朵, 以「色」誘蟲或鳥,藉助外力幫助授粉,傳宗接代。從此,植物除了松柏之外,演化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

然後,又演化出果實。果實的硬殼或果肉能保護種子不被破壞。種子未成熟時,果實多半酸澀或有毒,避免動物提早吃掉。成熟後顏色鮮明、甜味增加,吸引鳥類、動物來吃。不同果實大小、味道,對應不同動物。小果,鳥類喜愛;大果,適應哺乳類。果肉被吃掉之後,種子經消化道排出。植物「把動物變成免費快遞」,讓傳播距離更遠,速度更快。這就是「動物傳播策略(zoochory)」。

一千五百萬到二千萬年前,我們今天熟悉的「水果類群」大致上已有了。譬如:杏、李、蘋果、葡萄、無花果、柑橘等。只是當時還不是「大而甜」。

故事的最後,就是人類登場。人類開始馴化水果,改進口感,把可食性不高的果實變甜、果肉變多,種類也變豐富,成就了今天五花八門的水果。然而植物演化出水果,真正的「目的」,並不是要給人吃,而是要利用動物來幫忙搬運種子傳播繁殖,這是植物和動物之間「互利共生」的演化。

一盒「恐龍蛋」的背後,是人類馴化野生植物的歷程,是柏班克的故事。

有趣吧,植物並沒有要演化出水果類給人類吃,而是人類貪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