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PoGlass翻轉 廢棄物命運

文/檸檬  |2025.08.22
179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檸檬 

在回收場的角落,有一種玻璃總是顯得孤單。它來自液晶顯示器的製造過程,平整、堅硬,能耐酸耐鹼,卻因成分特殊,無法像瓶罐玻璃那樣被輕鬆再製。大多時候,它的結局是被粉碎成廉價的填充料,或靜靜躺進掩埋場。對製造它耗費的能源與成本而言,這樣的終點未免太過可惜。

與此同時,另一條看似無關的廢物流,也在產業間默默流動。來自金屬加工與電子製造的含重金屬廢水。它們看起來無色透明,卻隱藏著銅、鎳等金屬離子,一旦進入環境,會在生態鏈中積累,帶來長遠的影響。多數工廠採取的處理方式雖能降低汙染,但往往伴隨高能耗與二次廢棄物,難以兼顧效率與永續。

廢物改質 新材催生



在這兩個問題的交會處,出現了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嘗試。研究團隊發現,若能改質這些廢棄的玻璃,讓它具備精細且龐大的微觀孔隙,就能讓它「專門」抓住廢水中的金屬離子。這個構想催生了一種全新的材料——NaPoGlass。

不同於傳統的廢水處理設備,NaPoGlass不只是淨化工具,它更像是一個循環節點,當金屬被吸附並回收成可再利用的原料,淨化過的水重新回到製程中,而玻璃材料本身也能多次使用。3種原本註定要被丟棄的資源,重新串起了一條價值鏈。

這樣的模式,帶來了遠超過「處理廢水」的想像空間。金屬回收代表著原料成本下降,對依賴進口礦產的產業尤其重要;循環用水降低了取水與排放的負擔;改質後的玻璃還可能跨足其他領域,例如:吸附氣體中的汙染物、調節室內溼度、甚至成為建材的一部分。

金屬廢水 終結契機



NaPoGlass的故事提醒我們,循環經濟不只是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而是重新設計資源的流動路徑,讓看似孤立的問題彼此串連。當廢玻璃不再只是回收場的邊角料,而成為連結水資源、金屬與新產品的樞紐,它就不只是材料,更是產業轉型的一把鑰匙。

或許,未來我們會更習慣看到這種跨界的解法:一種技術同時觸及多種資源,讓每一段使用過的旅程都不是終點,而是下一輪循環的起點。NaPoGlass只是開端,但它已經證明了,改變的契機,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廢棄物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