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檸檬
大家想過嗎?當你放學後走進家門,門鎖已經提前解開,燈光調到最舒服的亮度,冷氣溫度恰到好處,連地板也比早上乾淨許多。不是有小精靈偷偷打掃,而是住在屋子裡的機器自己動了起來。這種情景,過去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如今卻變成了日常。
智能家居的核心是讓家裡的設備有「思考能力」。掃地機器人能聽懂指令的燈光系統,甚至會提醒牛奶快過期的冰箱,都開始連上網路,透過人工智慧與感測器彼此溝通。房子不再只是空間,而是能與人互動的夥伴。
虛擬地圖 路徑規畫
以掃地機器人為例,看似隨性亂跑,其實滿腦子都是數學。它必須先建立一張虛擬地圖,再計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覆蓋所有地面。這種問題在數學裡叫作「路徑規畫」,甚至與經典的「旅行推銷員問題」相似:如何在每個地方都跑過一次,又走得最短。為了避開椅腳或玩具積木,它還必須用感測器判斷前方環境,再根據新資訊不斷調整判斷,這像極了統計裡的「貝氏定理」。至於完成清掃所需的時間,這涉及效率計算。20坪的空間,一坪2分鐘,共40分鐘,若必須在回家前打掃完畢,機器就得提前開工,這是一場數學與時間管理的協奏曲。
智能燈光的世界更是另一種數學故事。語音控制看似輕鬆,實際上牽涉龐大的運算。當一句「開燈」被說出口,系統會將聲音轉換為波形,再利用「傅立葉轉換」把複雜的聲音拆解成頻率成分,提取特徵與資料庫比對,判斷是否該執行命令。更進階的學習功能,會記住平常的聲音習慣,就算感冒沙啞,也能辨認得出。這背後依賴的是「向量空間」與「距離計算」,與其說燈光聽懂話語,不如說是燈光懂得數學。
人工智慧 數學奇蹟
甚至連冰箱也開始展現數理腦袋,能記錄食材的存量,預測何時會用完,貼心的提出與提醒。有些系統更進一步學習使用者的生活模式,預先判斷周末的早餐需求,提前詢問是否要自動下單。簡單的分數運算,搭配預測模型,就讓冰箱成了會規畫生活的夥伴。
隨著技術發展,智能家居的未來還有更大的可能性。健康監測可能藏在馬桶、牙刷之間,日常小習慣將被轉換為健康數據,再反饋成改善建議;電器或許會依據電價與天氣預測,自動決定何時開啟,為家裡省下電費。背後的數學比現在更多,從路徑最佳化、時間函數到資料加密,每一次的便利,都有公式與演算法在默默運轉。
這樣的科技雖然新潮,卻藏著樸實的本質。當我們把生活的重複瑣事交給機器,就有更多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從掃地路徑的規畫,到語音識別的頻率分析,再到冰箱的消耗預測,智能家居表面上只是幫忙,實際上是把數學放進了日常生活。當一盞燈在指令下準時亮起,一個地板在不經意間變得乾淨,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都是數學與人工智慧攜手完成的小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