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海洋保育署
沙魚的特徵之一,是牠們不對稱的尾鰭(上葉較長),以及如機翼般固定在兩側的胸鰭。沙魚因為有不同的棲地及生活方式,魚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游動方式大致上可分為3種:
3大游式 海覆浪翻
鰻型式(Anguilliform):像鰻魚一樣,整個身體波浪形的左右擺動,需要使用全身的肌肉,是3種游泳方式中最緩慢也最耗能的;通常為底棲性或深海的沙魚,外型特徵為身體較長,尾鰭上葉長、下葉不明顯,包含貓鯊科及部分鬚鯊目的物種,例如梭氏蜥鮫、斑竹狗鮫。
鰺行式(Carangiform):身體前半部不動,只使用後半部左右擺動,是有彈性且最有效率的游 泳方式,移動速度可快可慢;大部分為棲息於表層水域的沙魚種類,外型特徵為頭部略扁,尾鰭下葉發達,尾柄無側隆脊,包含角鯊科、真鯊科及部分鼠鯊科的物種,例如檸檬鯊、白眼鮫。
鮪行式(Thunniform):只使用尾鰭及尾柄左右擺動,是3種游泳方式中最快的,牠們的身體 特徵是頭部尖、身體呈紡錘形、胸鰭大、尾柄細窄且具側隆脊,尾鰭上下葉對稱,只包含部分游 泳快速的鼠鯊科物種,例如大白鯊、灰鯖鮫。
其他特殊的移動方式及尾鰭功能如下:
斑點長尾鬚鯊:會走路的沙魚,棲息於近海的珊瑚礁區、岩石區或潮間帶,甚至在潮池內,為了在複雜的地形中自由移動,胸鰭及腹鰭特化成類似腳的功能,能用走動的方式穿梭在珊瑚礁與岩石之間;當牠們在潮間帶捕食時遇到退潮而困在陸上時,也可以利用走路的方時回到水中。
長尾鯊(狐鮫類):泳速可高達時速50公里,也是可以衝出水面跳最高的沙魚,尾鰭上葉大概與身體一樣長,已特化為獵食工具:又細又長的尾鰭,可以高達每秒21.8公尺的速度把獵物擊昏。
底棲沙魚 開嘴呼吸
另外,破解沙魚不游泳就不能呼吸的迷思:多數的沙魚需要靠游泳讓海水通過鰓裂來呼吸,但許多底棲性沙魚不需靠游泳,能以嘴巴的開闔讓海水通過鰓裂來呼吸。
下次看到沙魚時,可以仔細觀察牠們鰭的形狀及游泳方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