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子
文/玉子
沙魚家族包含上百種,牠們外觀迥異,有在大洋狩獵的,也有在水底啃食貝類的,外觀可不限於「大白鯊」的典型形象。請容我簡介沙魚的身體構造與冷知識吧!
骨骼皮膚 眼睛視覺
跟硬骨魚不同,沙魚身體骨架由軟骨組成,軟骨密度低、相對輕,可節省能量游泳。軟骨兼備彈性與韌性,有利大幅擺動身體,這使沙魚得以急轉彎、更敏捷地活動。
沙魚、魟魚等板鰓魚類的皮膚藏著法寶,以顯微鏡端詳沙魚的表皮,會發現許多齒狀的細鱗,即「盾鱗」,看似粗糙的結構具有順向的溝槽,使游動同時有效減少渦流產生、降低水阻!如此奇異的微觀結構使人類靈感乍現,將仿生結構應用到泳衣而誕生「沙魚裝」。
沙魚跟貓一樣,主要在夜間活動、覓食,牠們眼中具有鏡面一般的「脈絡膜層」,此構造反射黑暗中微弱的光線,好讓光感受器接收、強化夜視能力。
位於兩側的眼睛具有近乎全方位的視角(少數的盲點在吻部前端、頭後面),然而,沙魚的視力在15公尺內較精確,因此牠們也非常仰賴嗅覺、電場的偵測能力。
常觀察鳥類的你對「瞬膜」大概不陌生,那是一層透明眼瞼,蓋住眼睛有保護效果,多數沙魚也具有瞬膜,在攻擊獵物時蓋上,鼠鯊目的沙魚則屬例外,由於沒有瞬膜,攻擊獵物便會把眼睛往上翻以避免受傷,鼠鯊目的大白鯊就是這樣喔!
腮裂呼吸 牙齒飲食
沙魚眼睛後方有一道道的開口「鰓裂」,牠們呼吸需經口輸入海水,再由鰓裂排出。儘管許多卡通、插畫習慣只畫3對鰓裂,但請記得:大多沙魚都具有5對鰓裂喔!沙魚家族裡最原始的六鰓鯊目是少數特例,牠們擁有6到7對鰓裂,十分特別。
順帶一提,你是否聽過以下說法:「沙魚呼吸仰賴永不間斷的向前游。」
對少部分沙魚來說確實如此,但大多沙魚都可以舒服地趴在海底休息,只要定時吞嚥海水就能呼吸啦!
沙魚具有輪生齒,這是生存的利器,隨著前排牙齒脫落,內側牙齒便往前替換,一輩子都不擔心牙齒掉光,真讓人羨慕。有趣的是,各種沙魚的食性不同,牙齒形狀也各不相同:
「三角形」牙齒專攻於撕裂獵物,咬住奮力甩頭就能讓苦主四分五裂,而面對小魚、烏賊等靈巧易逃脫的獵物,則有細長「尖形」牙齒快、狠、準地擒拿;取食貝類蝦蟹的沙魚具備「板型」牙齒,善於研磨、碾碎堅硬食物,類似你的臼齒;還有的沙魚沒有牙齒,以濾食獲得營養,張嘴向前游,或是吸入海水就可以囉!
沙魚的鰭有助水中優游的平衡與穩定,體側的胸鰭類似機翼,用於掌舵、上浮而背上的背鰭則有平衡的功能。
多數沙魚擁有一前一後,共2個背鰭,在某種程度上,沙魚的背鰭是個招牌,驚悚電影利用背鰭營造不詳恐怖的氛圍。你知道嗎?有些沙魚的背鰭甚至還長了刺!角鯊目和虎鯊目的背鰭前緣有硬棘,可在遇敵時螫傷敵人、用以自保!
沙魚的世界五花八門,除了上述的差異之外,更有外型奇異的成員,如身體扁平的扁鯊、臉上長滿鬍鬚的鬚鯊、吻部像電鋸的鋸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