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中華傳統民俗技藝團
台灣以前孩童的玩具,陀螺與風箏、跳房子、筷子槍、捉迷藏、騎馬打仗、跳繩、踢罐子、啪紙牌、玩彈珠、竹筷槍、鞭陀螺、滾鐵圈等,對於都市的孩子來說,幾乎都是陌生且沒有接觸過的。這些自古流傳的玩具與遊戲,隨著時代變遷,有的以模仿為主,也有受社會生活方式改變,而推陳出新玩具。這些童玩滋養我們上一代祖先的童年,孩提時代的溫馨雖久遠卻難忘,同時也希望現代兒童接近、體驗童玩,進而認識它並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民俗童玩 歡樂童年
古早童玩不用電也不夠時髦,但是也足以讓現在的小朋友們看著爸爸媽媽那個年代的玩具,都難掩躍躍欲試的神情,不論這些玩具對長輩們有哪些懷舊感,但的確是訓練動手做、動腦玩的年代產物,更是教導孩子愛物惜物的精神演示,與單純快樂童年的美好回憶。
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早童玩已經日漸消失,不過古早的童年遊戲中,除了那些獨特的玩具之外,你是否發現,還包含許多不需要器材,但需要許多人互動的有趣遊戲,如騎馬打仗或捉迷藏、木頭人等,可能你也體驗過吧。
廢物利用 享受樂趣
在早期,台灣製作童玩的材料,都是在周邊很容易取得的材料,且大多是廢物利用,不但物盡其用,自己來創作的古早童玩,對小朋友而言,除了可自已動手DIY以外,更能從製作過程中去認識材料種類與早期生活的記憶,營造親子互動情感。
以彈弓為例,玩法大同小異:首先將子彈放在皮弦上,一手握住木把,一手將皮弦往身體內側用力拉再放鬆皮弦,利用彈性將子彈射出,古今之別在於子彈,古早的子彈包括小石子、果核或紙球等,與今日科技時代的產物不太相同,那麼,你喜歡現代的彈弓還是想玩古早的彈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