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陀螺日

文/山羊 |2025.10.08
53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山羊

你玩過旋轉陀囉嗎?阿嬤說,他們小時候「拍干樂」(打陀螺台語)可沒那麼輕鬆,必須從下方金屬針尖處開始往上繞緊細繩,繩子纏住3/4個陀螺後,一手緊握,尖端朝下往地上甩,還得同時快速抽繩,才能讓陀螺穩穩、筆直轉動很久。

不過技術差的人往往手一甩,陀螺就四處滾來滾去,變成「死陀螺」。

可別瞧不起這種看似簡單的玩具,它可是有專屬的節日── 每年10月第2個星期三就是「國際陀螺日」(International Top Spinning Day),精確地說,應該是「國際打陀螺日」,今年正好落在今天10月8日。

陀螺小兵 能立大功

「國際陀螺日」是美國威州伯靈頓的「陀螺與溜溜球博物館」,於2003年發起的。館長朱迪絲.舒茲(J. Schultz)把陀螺的旋轉,比喻為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旋轉,希望透過這個節日,讓大家重新認識這項古老玩具背後的科學原理,喚起大家對陀螺的興趣與記憶。

其實,一個小陀螺真的藏著好多科學祕密!像是慣性、平衡、重力,還有叫做「角動量」的重要概念。

角動量就是物體在轉圈圈時的「旋轉力量」。東西愈重、或轉得愈快,或離旋轉中心愈遠,角動量就愈大。而在沒外力干擾時,這個旋轉力量會一直保持不變,這就是「角動量守恆」。

比如說,花式滑冰選手在旋轉身體時,如果把手腳收縮起來,就會轉得更快;反過來,張開手腳時會轉得較慢。但無論動作怎麼變,整體旋轉力量(角動量)是不變的,這就是角動量守恆在發揮作用!

科學家利用觀察陀螺在轉動時的角動量大小原理,做成了「陀螺儀」,幫助飛機、潛艇、太空船及導航設備等來測量方向及角度。

1850年代,法國物理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也利用陀螺原理設計出「傅科擺」,用來證明地球自轉運動,是陀螺小兵在科學上所立的大功之一。

還有,NASA也會用陀螺來做太空實驗,看看它們在無重力環境下會怎麼轉動,繼續驗證神奇的角動量守恆定律!

古老玩具 遍布全球

陀螺是一種歷史悠久、遍布全球的傳統玩具。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幾乎都曾發現它的蹤跡,不僅具娛樂功能,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宗教意義。

早期陀螺常以木頭、陶土或動物骨頭製成。例如,考古學家曾在伊拉克發現一個陶土陀螺,可追溯至西元前3500年;古埃及圖坦卡門法老的陵墓中,也出土了一個西元前1330年的木製陀螺。

另外,中國的出土文物顯示,約在西元前1250年已有陀螺存在;同時期的希臘底比斯也發現了燒陶陀螺。

陀螺以各種不同形式及名稱在世界各地流傳,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玩法與象徵意義。

譬如,中世紀歐洲流行的「鞭陀螺」,小孩子用繩子或鞭子抽打木製陀螺讓它旋轉,貴族兒童甚至會玩鍍金的精緻陀螺。

拉丁美洲及墨西哥等地的「特隆波」彩色陀螺,除轉得久外,還能用來表演「陀螺跳手背」等特技。

猶太人在「光明節」玩的「四面陀螺」,上面刻有希伯來字母,根據轉到的字母及規則,決定贏得或輸掉遊戲用的籌碼(如糖果)。

日本的「獨樂」陀螺有一千多年歷史,通常木製或竹子製,在新年或祭典時玩耍,是一種被視為祈求健康與幸福的玩具。

台灣民間流行的「拍干樂」則常見於廟會或農村活動中,甚至發展出高難度的「疊羅漢陀螺」或「水上陀螺」。

原來陀螺除了小兵立大功外,還結合遊戲、科學、文化以及歷史傳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