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3

文/星雲大師 |2025.10.02
156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
在禪師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已完全調合了。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第七首 宋‧蘇東坡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禪詩。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有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宴席。

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秦少游也拜託禪師幫忙,佛印禪師也答應了他。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算,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正色下評斷說:「虱子的頭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蘇東坡因此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就是「物我合一」。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甚至不能相融。那是因為我們把世間的「空有」分開,因此產生種種的矛盾、衝突、差別,但是在禪師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已完全調合了。好比一棵樹,同樣接受空氣、陽光、水分,每一片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但彼此又能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株樹上。泯除物我的對待,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虱子從棉絮或從汙垢中長出來,把「自」、「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

第八首 唐‧古靈禪師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詩的作者古靈禪師,是在百丈禪師那裡開悟的。悟道後的古靈禪師心想:「如果沒有過去的剃度恩師引導自己入道,今日如何能悟道呢?」可惜剃度師父仍然未見道,於是古靈禪師回到師父身旁。師父問歸來的弟子說:「這幾年在外面參學,證悟了什麼嗎?」明明悟道的古靈禪師卻回答:「沒有!」因為道是不可言傳的。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師父聽了便回頭看他,古靈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呢!」但是師父仍然不開悟,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嘎嘎響,又觸動了古靈禪師的禪思:「世間如許廣闊,鑽他驢年故紙。」並做了上面那首詩偈,意思是說,蒼蠅你不曉得去尋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卻死命地往窗戶鑽,即使身首離異也不能出頭。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知解。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論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什麼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內心歡喜感動之餘,更請他上台說法。古靈禪師陞座,把經本一合,說道: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好像一塊黃金,即使放在汙水裡,也不失它的光澤,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而已;去除了這些汙染,我們的佛性就能展現出來。師父聽了徒弟說法,終於開悟了。

這首詩為我們揭示了兩個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後的世界,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向後的世界卻更遼闊,我們唯有融和這兩個世界,才真正擁有整個世界。這首詩更告訴我們「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道理,迷時固然是師度,悟時也可以度師。禪門這種典故很多,譬如鳩摩羅什學了大乘之後,回去度化他學小乘佛法時的師父,這說明在佛法之前,眾生是平等的,沒有階級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別。有的只是迷悟愚聖,平等中的差別。

第九首 唐‧馬祖道一禪師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平常我們稱賣藝維生的人為「走江湖」,其實「走江湖」原本是禪門行者雲遊尋道參訪的意思,「江湖」,是指江西馬祖禪師和湖南石頭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家住在江西,石頭希遷禪師落籍於湖南,兩人在中國禪宗的傳承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時候,據說要學禪,只有這兩處最好,因此當時盛行「走江湖」,意思是到江西、湖南去學禪,但是流傳到現在,「走江湖」卻失去它的原意。

馬祖道一禪師成道以後,回到故鄉,親朋故里知道了都跑來看他。有一位浣紗的老婆子也好奇的來看禪師,並說道:「原來是馬家的小子回來了!」禪師俗姓馬,老婆子看著禪師從幼稚無知的童年長大成人,雖然禪師現在悟道了,在老太婆根深柢固的觀念中,禪師仍然是那個充滿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師表,因此禪師很感慨地做了這一首詩。

這首詩啟示我們不要沉酣於甜蜜的過去,要泯除狹隘的地域觀念,擴大生命領域。從有限的時空中去創造無限的時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擴充無限的生命,將短暫的生命投注於永恆的時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畫地自限,侷促一隅。須知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之內皆有修道的兄弟,學道不必在故鄉,弘法更無須在家邦。古人云:「道不弘父母之邦。」佛門也常說:「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意思是說,出家人為了傳播道的種子,不惜放棄名聞利養和物質享受,席不暇暖的汲汲於弘法的道路上。只要社會需要,不管上山或下鄉,都應貢獻己能,而不必一定非在自己家鄉不可。我們求道不能有宗派觀念,弘法更不能有地域的想法。(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