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拳擊螳螂野外相遇

文/姚文邦 |2025.10.06
53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文/姚文邦

清晨的山路仍被露水籠罩,我帶著兩個女兒走進草徑,一邊是搖曳的芒草,一邊是還未被陽光晒乾的溼土,空氣裡混著青草、泥土與樹皮的氣息,這對我來說,是假期最珍貴的味道。

「爸爸,那邊有兩隻像拳擊手的蟲!」大女兒突然停下腳步驚呼!

稀有螳螂 特配拳套



我湊近一看,只見兩隻姿態奇特的螳螂,佇立在草葉之間。牠們體型修長,斑駁的褐色與枯枝幾乎無異,唯獨那對粗壯的前足高高舉起,彷彿時時準備出拳——這正是牠們名字的由來:拳擊螳螂(學名Astyliasula major)。

「太棒了,這是拳擊螳螂,台灣中南部山區才會出現的一種稀有螳螂喔!」我壓低聲音說。

妹妹湊過來看得入神:「牠們的手真的好像拳擊手套耶,會不會真的出拳?」

我點點頭:「其實,螳螂的這對『拳套』是牠們經過長久演化後,特化而成的『捕捉足』。一有獵物靠近,牠們就會瞬間彈出這對強而有力的前肢,把獵物牢牢夾住,幾乎沒機會逃脫。這是牠們生存下去最厲害的武器。」

姐姐仔細觀察著,「那應該是幼蟲吧?牠的腳沒有紅色的花紋。」

我點頭,「對,牠們還沒長大。等成蟲時,這對捕捉足會變成鮮紅色,當牠們張開前腳時,不只是抓東西,還有警戒、防禦的功能,像是對敵人說:小心喔,我可是會打人的!」

妹妹聽了不禁笑出聲,「那牠會打我們嗎?」

演化推移 擬態偽裝



「如果我們不打擾牠,牠當然不會打我們。牠們雖然看起來氣勢十足,其實是非常害羞又謹慎的昆蟲,常常偽裝得像枯枝一樣,只為了不被發現。」這樣的擬態偽裝能力,是牠們另一項生存絕技。

拳擊螳螂屬於「花螳科」的成員,這一類的螳螂通常棲息於中低海拔的森林地帶,數量稀少。為了躲避天敵,牠們演化出近乎完美的「偽裝術」,從顏色、紋路到動作節奏,都極力模仿枯葉或枯枝,使牠們能在自然中幾近隱形。

我們三人蹲在草叢邊,靜靜觀察牠們緩慢地在葉間穿梭。

那是牠們的「捕食模式」,一步一步靠近目標,不驚動對方,然後突然出手,速度比我們眨眼還快。

其實在拳擊螳螂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演化的智慧:牠們的前肢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從普通的步足,隨著世代交替、環境壓力逐步演變,成為今天這對強化武裝的「拳套」—— 這種生理特化,稱為「前足擬肢化」,是昆蟲中相當極致的演化範例。對螳螂而言,速度與力量就是捕食的成功關鍵,而這對前足,正是牠們立於森林食物鏈中的武器與盾牌。

陽光漸漸變得刺眼,拳擊螳螂的演出也進入尾聲。我們小心不驚擾牠們地離開,繼續前行。

路上,我們還看見豆娘在空中點水、螞蟻合力搬運一隻死掉的瓢蟲、還有一隻閃著金屬光澤的甲蟲正努力鑽入溼土。大自然從不讓人失望,每一次低頭觀察,都像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

回到山腳,姐姐拿出筆記本畫下拳擊螳螂的模樣,還在旁邊寫上:「躲在草叢裡的紅拳套獵手」。妹妹則畫出她心中牠長大後的樣子,一隻紅色手套的大螳螂,站在山頂打敗邪惡蟲軍團。

回程的車上,兩姊妹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拳擊螳螂跟花螳螂哪個比較厲害?牠們會不會打輸竹節蟲?

我知道,這堂沒有黑板的自然課,已經悄悄在她們心中發芽,它教的不是學名、分類或考題,而是如何敬畏生命、觀察世界,並且相信:每一場自然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值得細細記住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