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夜觀狐蝠

文/劉克襄 |2025.07.01
52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草丘上有一排蒲葵樹,約莫六七棵。樹身如電線桿,高瘦地矗立,且緊鄰著花蓮東大夜市。

黃昏時,一群狐蝠義工使用熱影像儀器追蹤。循著紅點,迅即快速地確定位置。有隻狐蝠,躲在蒲葵樹裡面休息,可能黃昏時,才會出來覓食。

這隻狐蝠先前繫有追蹤發報器,不只容易尋獲,更因有編號而得知姓名:亮晶晶。去年才出生,目前單獨活動,在其中一棵蒲葵,住了好幾天。對研究人員來說,這樣固定的長時棲息,不見得是好事。若是被天敵察覺就危險了。譬如鳳頭蒼鷹,飛行技巧卓越,善於追擊空中飛鳥。狐蝠的滑翔相對緩慢,若被盯上,恐難以脫逃。

我參與的是樁花蓮林保署分署的委託計畫,希望訓練一群關心自然保育的義工,透過狐蝠的追蹤和調查,了解此一在地稀有動物的分布和棲息狀況。根據最新調查,台灣狐蝠數量可能不到五百隻,主要散落於龜山島、火燒島和花蓮三地。何以如此分散,或許跟食物的分布有關。

牠是台灣蝙蝠體型最大的一種,翼展長可達一公尺;也是唯一,以果實、花朵和嫩芽為食。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著授粉和散播種籽的重要媒介。

天快黑時,此地因為靠近夜市,還有些攤位燈泡的餘光照過來,我能清楚看到,整個草丘的情形。幾位友人在蒲葵樹下的草地靜坐,等待牠出來。市集攤位的吵雜聲不斷。更遠一點,還有車水馬龍的喧囂,一併混在裡面。棒球比賽的實況轉播,更是大聲播放。原來,今天是台灣跟西班牙爭取最後一張經典賽門票,七時正式上場。

此回一起觀察的友人裡,有位叫秀綢,被稱許為觀察狐蝠最認真的義工。不僅繫放狐蝠多回,哪裡有狐蝠覓食都瞭若指掌。觀察狐蝠的工作單調而辛苦,經常熬夜守望,還不一定有成果,何況還得執行繫放、量身和紀錄等工作。

以前,第一期義工受訓練,初回興致沖沖參與者,大約有二三十人。但長期工作下來,經常半夜和晨昏出巡,最後只剩下秀綢一人,其他都退出了。如今又招募第二批,不知會有多少人可以持續。

等了約莫一個小時,六點半左右。終於看到牠,從蒲葵葉子裡露身,慢慢掛出倒垂的身形。此時,天色已近乎全暗,掠食者如鳳頭蒼鷹,應該不會出來活動,更不易發現牠的存在。

亮晶晶出來後,繼續以有力的腳爪,掛在蒲葵葉上,緩慢又從容地梳理皮毛,進行飛行前的暖身。天色黝黑,天敵都已歇息,視線亦差,唯有蝙蝠能靠著聲納,在暗夜的天空,來去自若。

秀綢告知,龜山島目前約有二百五十隻,接近飽和。花蓮約有一百五十隻左右。何以東海岸多在花蓮,是否此地有較多可食用的果實,還是得花更長時的調查輔助和佐證,才能準確地研判。

綠島昔時狐蝠最多,估計有兩千多隻。當年東海岸有很多狐蝠被捕捉販售,當做寵物。一般人帶回,以水果餵食,看似很好飼養。可水果營養不平均,狐蝠往往很快死亡。所幸現在有立法,大家也深知,狐蝠最適合的,還是野外自由自在的環境。

我們又等了近半小時,牠終於展翅。確定牠即將離去,我們緊盯著。牠二話不說,隨即在我們眼前展開不可思議的雙翼,快速地拍撲離去。那是零點一或二秒的時間,疾如星火,幸好我用手機錄到,因而可以反覆地播放,觀看牠飛離的情形。可以目睹,這一像翼手龍飛行的龐然身影,無疑是這輩子最重要的飛行印記。

狐蝠的食物,雖說有花蕊和嫩葉,但主要還是植物的果實。花蓮市區一帶,至少有福木、稜果榕、大葉山欖、欖仁樹和瓊崖海棠等,在不同季節結果。看來,狐蝠每個季節都有新鮮的水果大餐。春末此時,欖仁樹結果了,下個月是大葉山欖,時節進入夏天,換瓊崖海棠接手。

有部分研究人員,在明禮路一排老欉的瓊崖海堂前架設霧網,試圖捕捉牠們。但那晚牠們沒來。隔天,才有一隻拜訪。

一大早,回台北前,我又去北濱公園觀察,看看能否遇到。北濱公園是花蓮市民觀賞狐蝠最容易的地方。比蒲葵更為高大的可可椰子,正在開花,應該可吸引狐蝠到來。我們仰頭,海平線有隻匆匆掠過。

還會有下一隻嗎,在我離開前?我繼續凝視著,緊鄰太平洋的天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