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一九三○年代的Leica相機

文/劉克襄  |2025.02.04
317觀看次
字級
圖/Markus Spiske

文/劉克襄

上個世紀末,我花了台幣十萬初頭,購得一部朝思暮想的Leica R6相機。

一部沒有自動對焦的傳統相機,底片裝入時必須側掀機身,底片上下軌孔悉心接好齒輪,方能合宜密接。此一安裝方式,著實地回到手工年代。

拍攝者走在街上,對準想要拍攝的目標,只能目測距離,瞬間再按下快門。等我摸索好一段時日,逐漸駕輕就熟,竟內化為一種習慣。此後走路,隨時都會估算相機和拍攝體的距離。情境如看山的海拔,隨時喜愛目測,依其距離而研判高度。

不意,數位相機的時代來了。Leica R6成為我最後一部裝底片的相機,日後只能供奉為傳家的古董,算是自己向像底片時代,最虔敬的致意。

一九二○代末,《日本山岳會》雜誌每兩三期便有Leica相機販售的定期廣告。價格未貼出,我自可理解。當一件物品屬於高昂的價位,只有身懷購買巨款者,方有資格走進店家探詢,再憑本事殺價。

那個年代,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在臺灣野外踏查,勢必對此部新型相機情有獨鐘鍾。不管是登山涉水,遇見綺麗俊秀的大景,又或走訪各地部落,碰上奇風異俗時,此時若擁有一部Leica相機,無疑是更大的助力。

可當他期待它,有朝取得名器,一邊走訪臺灣各地時,有位臺籍年輕人頗值得對照。

一九二四年,鄧騰輝(鄧南光)十七歲時,赴日就讀東京都名教中學。身為北埔姜新鑾家後代,家裡自有一定餘裕的財富。高一時方能透過存錢,甚而在家裡的資助下,購買生平第一部柯達相機。

一九二九年,他就讀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後,參加學校的「寫真俱樂部」,從此開啟了攝影生涯。最初使用的,是現今被視為古董的蛇腹相機。每天上學時,背著沉甸甸的相機,隨時捕捉身邊的人事物。但他並不滿足已擁有的,眼光同時對準,當時新開發成功,可裝三十六張底片的小型Leica 135相機。

這部Leica相當昂貴,必須花上十個月的留學費用,遠非學生身分的他所能負荷。但他不死心,終究從日本友人那兒購得一部,中古的Leica A(Elmar 5cm f╱3.5Elmar)相機。

一九三○年代正逢日本攝影思潮轉換時期,鄧騰輝的影像語彙,以街頭攝影為主。在新興攝影的思潮影響下,他努力採用新觀景器取景的機動技巧。平時走路,看到合宜的對像,便養成快速估算距離的能力。捉取角度後,拍錄下那剎時的美感。日後,我們得以驚豔,許多一九三○年代東京生動活潑的街景,居然是來自一位台籍青年的鏡頭。

Leica相機對這位早年的臺灣攝影家,像一輩子的情人,終身以此為伴。一九三五年鄧騰輝取得學士文憑回到臺灣,在臺北京町(今博愛路)開了一家照相材料行,名為「南光寫真機店」,主要銷售的也是此款品牌。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走訪全臺灣,拍攝了近六千張底片,誠為個人攝影顛峰之時。

初始,當鄧騰輝在東京著迷於攝影,鹿野在一九二五年春天,從東京老家出發,遠渡重洋來臺,準備就讀台北高校。

當鄧騰輝帶著Leica相機返臺時,鹿野也獲得了母親贈送的Leica相機,對即將進行的雪山訪查,充滿興奮的期待。那是Leica初回的黃金年代,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的臺灣影像,同時被如此珍貴地紀實。

在這之前的臺灣行旅裡,鹿野不僅缺乏個人照相器材,遑論有這麼質地精良的相機伴隨。擁有Leica相機,他如獲至寶,此後上山下海皆不離手。輕轉著精實瘦小圈的鏡頭,手持略重的實體快樂,那是難以形容的滿足。

每回拍攝時按下按鈕發出的喀嚓聲,悅耳如星鴉綠啄木的粗厲清楚鳴叫。不僅充滿原始而簡單的況味,更有著無以復加的美妙。但因常在山裡上下,相機外殼難免磨損,露出黃銅的古意色澤。

此時以蘭嶼、雪山和南湖大山等地為背景,他拍攝了諸多風景和人物照。但以當時的條件,藉此標準鏡頭拍攝小型的動植物,恐非合宜的工具。唯有人物和地景之照,深具可行性和非凡的意義。

他使用Leica相機在臺拍攝,最早留下的一張可能是都蘭山上,幫畫家明石哲三、友人拖泰布典和都蘭社三位阿美族拍攝的合照。日後拍攝最多的,集中在部落部分,可惜留下的並不多,只有蘭嶼達悟族部分在戰時出版。

至於雪山地壘,因為冰斗研究,同樣拍攝了不少地理實景。雪山和聖稜線諸峰強勁的岩壁肌理,在Leica銳利的鏡頭下,清晰地展現雄壯之原貌。這一系列,不只呈現了雪山地理學的實景,合該也是臺灣高山攝影的起頭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