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克襄
文/劉克襄
一大清早,嘉義民雄傳統市場周遭街坊,經常有菜農從附近鄉野前來。就地擺攤,販售自己栽種的蔬果。
前些時,看到某攤位,蔬果沒幾樣。唯其中兩只箱子前,立有一小小紙版。左右分別註明了「薄荷」和「九層塔」。
兩種香料,看似平常,何以需要如此區分,事必有蹊蹺。當下趨前探看。果然,看到了眉角。
一般的西洋薄荷,經常做為點綴的食用飾物,在蛋糕甜點或飲品上,以深綠之姿,不經意地襯托主角的風采。此種葉子圓寬,表面盡是皺折之紋,我們一定都遇過,甚而嘗過,眼前的卻不是此種。
它是土薄荷。盒子裡擺售的土薄荷已採摘,經過處理。一株株八九公分,枝莖帶葉。長橢圓小葉,略微鋸齒,乍看如白花一屬的九層塔。難怪攤販要以紙牌標示,以免購買者誤會了。
薄荷種類很多,土薄荷學名Mentha arvensis,明顯跟大家熟知的截然不同。此一種,南部鄉下偶爾可見,因為不平常,利用此一草本植物的機會不多。久而久之,我們早遺忘,接觸的都是西洋薄荷。嚴格說來,我們談論民俗植物時,恐怕也將它忽略了。
試摘一葉搓揉,舌尖再輕嘗,濃郁的氣味比一般的更加沁涼,讓人想起了某一時期的薄荷口香糖。甚而,好像是,走進了一座較蓊鬱的森林。那是回到過去的味道,不曾在腦海裡抹除。
土薄荷不多,我何以充滿興趣,主因是這一帶鄉下偏愛栽種。當地人以大量的土薄荷葉搭配雞隻,燜煮出薄荷雞,形成在地招待客人的美食。這是土薄荷的特色,一般薄荷,無法炊煮出香氣四溢的雞肉風味。我相信素食著,擇好豆皮,一樣能精采的入菜。
從民雄至大林、溪口,或遠至新港,這一帶明顯有此道食物風俗,凡市場都有機會邂逅。沒事去種籽行探問,好像也都有些小盆栽販售。也不知此道料理在何時流傳下來,久而約定俗成。在地婦人傳女傳媳教授燒煮祕訣,卻各有一套私人的經驗。
有時,我們在附近餐廳用餐,偶爾會看到薄荷雞販售。但點這道菜時,看到的常是一盤快炒,薄荷、薑片和雞肉塊混搭,原味盡失。
真正道地的薄荷雞,必須遵照古法,整隻雞處理。首先在料理之前,往往得花些時間,將薄荷揀選去梗,清洗掉上面的塵土,以及可能寄生的小蟲。炒煮時,還有一道悉心的工序。 先以油煸薑,再倒入洗淨的薄荷葉炒熟。薄荷葉炒熟時,往往縮水,因而量得準備很多。在油中,盡力逼出兩者氣味。接著,將土薄荷葉盡量塞進雞隻肚腹後,再填入薑片和麻油。然後,塞入大鍋中火煮滾,再轉小火慢燜。約莫一半小時,薄荷味已融進雞隻的每個部分。
有一回,在民雄一處叫三塊厝的鄉村接受友人招待。我們圍坐露天的院埕,遠眺阿里山山巒,享受薄荷雞大餐。土薄荷葉口感相當濃郁,不適合甜品,但跟雞肉結合,彷彿鑽探機深入地底,探得豐富油源,確實有著一般雞隻難以呼應的口感。
端上桌後,濃郁的薄荷味溢出,滿院生香。友人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嘉義的鄉間氣息都在此。以此待客,自是誠意滿滿。
我興奮地吃了,津然不已;可好奇又來了,何以此地才有薄荷雞的流傳。問了好些人,在地人都知此道料理,卻說不出緣由和時間的所以然,只道是祖先流傳下來,但多久了也不清楚。
回家時,興緻勃勃地跟友人索討了一小盆土薄荷。日後若有煮薄荷雞,一定是土薄荷種得太茂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