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好好變老》
圖/積木文化提供
文/歐尼爾
《練習好好變老》一書作者佐藤真一是醫學博士,曾在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所擔任老人行為學、臨床生死學領域的教授。根據他的研究顯示,人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老化與成長是相輔相成,即使身體機能衰竭,只要有創造性、智慧彌補,人不管幾歲都能成長。
作者佐藤真一在45年前專研高齡者心理時,當時就讀的心理系並沒有與高齡者相關的課程,他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自主學習。畢業論文也跟高齡者有關。他的大學同學說:「研究沒有未來的老人,有什麼意義?」聽到這句話時,佐藤真一心想,不管是老人、年輕人、小孩,大家都是相信未來存在,才會活到現在,或許時日無多,但老年人並不會認為自己「沒有未來」。
根據他的研究顯示,人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老化與成長是相輔相成,即使身體機能衰竭,只要有創造性、智慧彌補,人不管幾歲都能成長,所以現在已不適合用「老人」來概括所有上年紀的人,應改用「高齡人士」來稱呼。他在書中用五個章節:「高齡人士的真實樣貌」、「關於高齡人士」、「高齡人士做出詭異行為的祕密」、「高齡人士要去哪兒」、「高齡人士未來的生存方式」,讓讀者更理解高齡人士,找出和他們舒適相處的方式。
老化現象可以延緩
隨著醫療的進步,老化已逐漸變成可治療的病症,從事社交活動可預防衰弱症、延緩老化,預防生理衰弱最有效的方法是運動,尤其是能提升耐力、體力、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如水中漫步、游泳、快走等。如果出現「社交衰弱」狀況,也就是減少參與社會活動、社會交流,發生「認知衰弱」、「生理衰弱」的風險會提高,因此,高齡者要多找機會外出、當義工、培養嗜好……建立正向人際關係,預防「社交衰弱症」的發生,並提高幸福感。
美國曾提出「成功老化」的概念,認為高齡期的幸福是過著自立生活、維持身體機能與認知能力、健康不生病。作者認為「快樂老化」或許更適合推廣,什麼是「快樂老化」?重點在於重視自我評價,而非他人評價。高齡人士即使無法自立,需要接受照護,只要能保持「自律」就能感到幸福。自律是指依照自己的意思,決定自己的人生。只要做到自主決定,即使接受照護,也有助維持健康、感到幸福,就不會失去活下去的意願。
生活不與社會脫節
理想的社會是每位高齡者都能夠安心接受支援的社會。多數人認為「壽終正寢」是最理想的狀態,作者提醒想在無病無痛的狀態壽終正寢,除了大小事都自己來、身體健壯的高齡人士以外,是很難實現的。不如追求前述提及的「快樂老化」,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將「年老體衰需要人照顧」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才是幸福。而高齡人士感到幸福,對他身邊的人來說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另外,研究指出接受社會支持的高齡人士不容易生病、較長壽,社會支持包含提供物資與服務、傾聽高齡人士說話、高齡人士有困難時陪伴對方等。由此可知人際關係影響著高齡人士的心理健康。人只要有機會多和他人交流,就愈能提高主觀幸福感和自尊。
此書能幫助讀者消除對老化的恐懼與不安,能正向看待自己的老化,迎向穩定的老化生活,也能使年輕族群理解高齡人士的行為與心理狀態,彼此能找到和睦相處的模式,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我們,是一本能使不同年齡的讀者一起建立社會共識、世代間建立良好關係的參考書籍,陪伴我們練習變老,也持續感受內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