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帝王篇】皇權象徵.五爪金龍

文/沈明信整理 |2024.01.24
798觀看次
字級
圖/吳亞鴻

文/沈明信整理

在傳統的民間信仰,龍象徵著強大和吉祥的力量,特別是對水、降雨、颱風和洪水的控制,但卻非至高無上的神祇,只能作為天神的隨扈、坐騎。

英國著名文化學家勞倫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認為,中國龍的本質在於它有「奇妙的生命力」。龍的精力、生命力無有窮止,這是人們所渴求卻永遠不可企及的。

於是,人們創造了龍來表達自己的心願,在龍的身上投注自己的生命力。民間的舞龍、賽龍船等活動,大多是欣賞仰慕龍奔騰不息的生命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為此,在中國文化中,優秀和傑出的人被比作龍;而沒有能力、沒有成就的人則被比作其他不受歡迎的生物。許多中國諺語和成語都提到了龍,例如「望子成龍」和「龍馬精神」。

一切從大一統王朝開始

當龍從原始崇拜,提升而為民族精神和社會凝聚力的象徵之後,開始被統治者所利用。

於三皇五帝時代,部落領導人都與龍有一定的關係,及至夏朝之後,這樣的觀念不復再現。直到大一統王朝的秦朝、漢朝,帝王為龍之說再次興起,自此流傳兩千年,世世代代深植於黎民心裡。

先是秦始皇嬴政自稱為「祖龍」。祖龍是最古老的龍,龍族的祖先。嬴政此舉,有其時代背景,包含著高明的政治手段。

事緣戰國時代的陰陽家鄒衍宣揚「五德終始說」,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

周朝是火德,經春秋、戰國的大分裂,而亡於秦之手。按五行生剋推算,秦當屬水德。加上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狩獵時,曾獲得一條黑龍,黑龍代表陰柔,象徵「水」,說明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徵兆──秦必然取代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如獲至寶似地採用「五德終始說」,大肆宣揚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是「受命於天」。這無疑是為改朝換代尋找一個理論依據,使之成為秦朝統治百姓、鞏固政權的思想工具。

有了嬴政開創先例,龍從部落的圖騰,一躍成為皇權的象徵和皇家專用符號。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由其母與蛟龍交感而生,並形容他「隆準而龍顏」、「此天子氣也」。劉邦出身市井,並不高貴,運用這類神話,都是為了自抬身分。

四爪是蟒,五爪才是龍

漢代以後,龍逐漸代表皇帝,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顏」,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

隨著封建集權統治的日趨僵化,為了維持統治者的合法地位,杜絕民眾的異議挑戰,對龍的占有欲也愈加強烈。從唐、宋開始,帝王就慢慢開始禁止民間使用帶有龍紋的裝飾了。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規定,五爪金龍只能由帝王獨用,民間只能用三爪、四爪。而四爪的龍,只能稱作是「蟒」,這一來更是把龍打回蛇的原形了。

明朝建立後,對龍紋的使用規定變得更加嚴苛。一三七四年,朱元璋下令,禁止天下道觀佛寺雕塑龍鳳,「除舊有外,不許再造」。一三九三年,又出規定,天下官吏百姓均「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紋」。龍成了帝王獨享的專利品。

如今,皇權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加以社會進步、科學昌明,華人自稱為「龍的傳人」,並非崇敬神權、皇權,而是回到先民最淳樸的起點:欣賞龍旺盛的生命力,矯健靈活,能屈能伸,以龍的精神自我期許。

(轉載自《普門雜誌》二八七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