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民俗篇】舞龍祈福‧祥和歡喜

文/沈明信整理 |2024.02.14
370觀看次
字級
圖/吳亞鴻

文/沈明信整理

中國龍文化流傳數千年,與傳統的民俗密不可分。民間一般有龍鬚珠,乃古代人們將龍鬚、龍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飾物。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在黃帝升天成仙時,有龍垂鬍鬚迎黃帝升天。黃帝騎到龍背上去,他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七十多人,龍鬚承受不了重量而折斷了。至此,斷掉一半的龍鬚留在了民間。

為此民間有傳說,龍鬚型的飾物是有靈性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學業、事業有成。

至於龍珠,即珍珠。珍珠產自水中,擁有亮麗的光澤和形態,而龍在很多傳說中都是掌管水域的水族之長,所以人們將珍珠視為龍珠。

民間傳說,龍鬚擁有靈性,總想要回到龍的身上;而龍喜歡龍珠眾人皆知,龍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龍鬚,將龍鬚一直留在人間,留住吉祥祝福。

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龍不僅僅是皇族權勢的象徵,更是在民俗裡翔舞,在平民意識裡躍動,在眾多傳統節日裡,呈現千姿百態的風姿神韻。

「正月正,舞龍燈」。過春節,華人社會有「舞龍燈」的習俗。舞龍燈據說起源於漢代,舞龍最初為祭祀、祈雨的一種儀式,包含著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後來演變為一種娛樂活動。

「二月二,龍抬頭」。據說冬眠的龍,在這天抬頭升天,故有民間信奉的「龍頭節」,又稱「春龍節」,可說是龍文化意識最濃厚的一個節日。

有關二月二民俗的謠諺,信手拈來便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不懶床,懶床壓在龍頭上」、「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之說。

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引錢龍,打灰囤」。所謂「引錢龍」,即是人們從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榖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財兩旺。

至於「打灰囤」,則是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著糧食屯、錢屯。一邊用灰畫圈,一面嘴裡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希望來年家裡糧食豐收,財源滾滾。

「三月三,祭龍王」。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把農曆三月初三作為祭龍日,特別是水族,這一天各村寨都會聚集到龍王廟舉行祭龍儀式,用豬羊供奉龍神,族長念祭詞,集體禱告,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時序來到夏季及秋季,各種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依然精采,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五月五,賽龍舟」。

中秋舞草龍,萬點金搖曳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江南水鄉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只見「群龍」下水,整裝待命,一聲炮響,比賽開始,一條條的「長龍」如箭齊發,鞭炮陣陣鳴響,兩岸歡聲雷動,一片龍騰人歡的節日氣氛。

「六月六,晒龍袍」。這一天,人們都要把衣服、書籍搬出來晒一晒。據說,在這一天晒過的東西,整年不會生蟲。此俗在民間流行至今,有民謠曰:「六月六,日頭紅,晒了衣物不生蟲。」

「七八月,舞草龍」。農曆七月,中國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有舞草把龍的儀式,以驅逐稻瘟病。所謂「草把龍」,即是用稻草紮成的龍。在各自村寨所有的田間舞完後,村民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及至農曆八月,金風送爽,中國的南方地區會在中秋晚會進行盛大而熱鬧的舞龍祈福活動。「中秋舞草龍,萬點金搖曳」,舞龍隊舞著遍身插有線香的草龍,在夜幕之下就成了「金龍」。金光搖曳,萬眾同歡,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轉載自《普門雜誌》二八七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