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圖/琪琪
文/林育安
相信很多人沒有看過「風箱樹」!讓我們回到古早年代,認識一下早期製作風箱的植物風箱樹吧!
由於風箱樹的葉子和芭樂葉長得很相似,並且是喜歡生長在水邊或水中的灌木類植物,因此有「水芭樂」或「水拔仔」之稱,它的花又跟珠花兒很像,因此又稱為「珠花樹」。此外,還有其他的稱呼,例如:「水楊梅」、「小楊梅」、「小泡木」、「大葉柳」、「馬煙樹」或「紅紮樹」。
農業時代 生火要樹
風箱樹屬於茜草科、風箱樹屬,在台灣的分布範圍非常有限,主要生長在北部的瑞芳、雙溪和貢寮一帶,以及東北部宜蘭的五結、壯圍和頭城一帶。為多年生的落葉性喬木,樹可高達5公尺左右,嫩枝為紅褐色有毛,夏季為開花期,葉子為對生或輪生,由許多小花著生在一起形成圓形的頭狀花序,頭狀花序可以從植株頂端或葉腋處生出。夏、秋季時結果為聚合果。雖然風箱樹會開花,但是結實率並不高,繁衍的方式主要是取一年生以上的樹枝,以阡插的方式栽種於河堤邊或種在溪流、水池的淺水處。
早期沒有電氣用品時代,先民要起火煮飯,可能會用扇子,或是割取一段竹子,在竹子的節處中間打通後,用嘴吹風灌氣以升起柴火,但是以扇子煽風或是竹筒吹風灌氣生火都很費力,沒多久之後手和嘴巴就會痠了。
同時,鑄鐵店老闆要打鐵製作刀器、鋤頭或鎌刀類物品,也需要讓火爐生起,待溫度升高時才能融化鐵器,因此也需要讓大量的空氣灌入爐火,才能達到高溫。因此,先民們就利用風箱樹的木材製作風箱,而被稱為「風箱樹」;簡言之,風箱是早期農業時代,家中爐灶要升火或是鑄鐵冶煉時鼓風吹火的裝置。
預防侵蝕 保護土堤
風箱樹除了可以做為風箱外,還有其他的功能喔!那就是「覆堤」和「護堤」。早期農業時代,農田的灌溉溝渠或是小溪的兩側,主要為土堤相砌而成,土堤若無保護措施,土堤會因水流的沖擊而有潰堤的危險。因此,先民們在沒有水泥的時代,已懂得利用愛護環境生態的方式,選擇喜歡親水性的「風箱樹」,種植於灌溉溝渠或是小溪的兩側土堤,利用風箱樹的根,會往外茂密生長和緊抓土壤的原理,預防土堤被水流侵蝕破壞。
除了根具有覆堤的功能外,由於枝葉往外茂密生長,豪雨來臨時,雨水會直接撞擊到風箱樹的枝葉,能減緩大量的雨水直接沖刷溝渠或土堤,避免土壤流失;因為一旦土壤流失了,土壤中的營養也一同流失殆盡,僅剩下貧瘠裸露的小礫石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水泥業和工業的興起,大量風箱樹被砍伐且灌溉溝渠水泥化,風箱樹不再賦予早期農業時代覆土、護土和作為風箱的使命,且已瀕臨絕種的命運,現在被政府列為保育類植物。
以往在北部和宜蘭的溝渠或是小溪的兩側土堤可以看到的風箱樹,也因時代的改變以及失去當時的經濟價值而被砍伐,和早期以往相比,數量很是稀少,幸好宜蘭地區關心和愛護環境生態的人士,近年積極在五十二甲地區的溪流邊種植風箱樹,也逐漸成為台灣風箱樹種植最多的地區,夏天來此遊玩,正值風箱樹的開花期,看到開得如同煙火般的花朵,會使人心曠神怡,且有紓壓慢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