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天空之鳥

文/林育安 |2025.07.16
111觀看次
字級
圖/Julia Chou

文/林育安

鳥類並非具有羽毛就能展翅飛翔。能夠飛翔於天空的鳥類稱為「飛禽」,而不能在天空飛翔,只能靠雙腳在地面上行走的鳥,則稱為「走禽」,也就是不會飛的鳥。

長羽輕盈 分泌油脂



鳥遨翔於天際,需要具備幾個條件:長有羽毛的翅膀與輕盈的體態。鳥類的飛翔器官,主要有翅膀和羽毛,羽毛中真正有飛翔功能的為飛羽與尾羽。位於羽翼即翅膀上的羽毛稱為「飛羽」或「翼羽」,翼羽必須要有緊密的相連才行,而每一片翼羽都有羽小鉤相互鉤結後才能使羽小枝排列整齊,使羽片嚴密才能增加受風面以利於飛翔。尾羽也是相互連結成羽片,使羽片嚴密以增加受風面積利於飛翔時,扮演掌舵的功用以調節身體平衡。

另外,鳥類在尾部有一個突起物稱為油脂腺,具有分泌油脂的作用。鳥類棲息時,牠們會以喙沾油脂腺的油脂並塗抹於全身羽毛上,除了可以防止下雨或進入水中時,羽毛溼了會有失溫、感冒或死亡外,羽毛上塗了一層油脂,對於飛翔的鳥類可以使羽毛不變形,以免影響鳥類的飛翔與生命安全。

鳩鴿科的鳥類例如珠頸斑鳩、紅鳩及金背鳩等,牠們沒有油脂腺,但其羽毛可以產生粉狀的顆粒物,這些附著於羽毛上的粉狀顆粒,如同油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一樣具有同樣功能。

有些鳥類雖然有羽毛,但由於體重太重,翼羽太短與少,以致於無法飛翔遨遊於天際,這些捨棄天空不會飛的鳥類,指的就是已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現今,不會飛的鳥類約有40幾種,例如鴕鳥、美洲駝鳥、食火雞、鴯鹋、希威鳥、南秧雞與企鵝等。

結構異常 失飛行力



鴕鳥是現存全世界鳥類中體型最大者,成鳥體高約2.1~2.5公尺,腿長約1公尺,體重約120~150公斤,僅有兩個腳趾,為平胸鳥類,胸骨與龍骨突不發達,體重太重除了是鴕鳥無法飛行的因素之一外,另外就是翅膀在演化過程中,雙翼已退化而失去了飛翔的能力,並且鴕鳥也沒有油脂腺。

鴕鳥雖無法遨翔於天空,但有健壯的雙腳及發達的肌肉,可以快速持續的奔跑30分鐘,時速可以達到65公里。

食火雞又稱為鶴鴕,是居住在新幾內亞與東北澳洲,成鳥體高約170公分,體重約50~70公斤,是世界上第三大鳥類。食火雞翅膀退化、羽毛呈蓬鬆狀,不同於一般的羽毛,為大型不能飛的鳥類,但可以快速持續地奔跑20分鐘,奔跑時時數可達50公里。

鶴鴕的腳有三趾,每趾都有鋒利的爪,中趾的爪就更像匕首,長120公分,這爪特別危險,因鶴鴕只要一踢就可以用它來殺死敵人或讓對方肚破腸流了,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希威鳥又稱為褐幾維、鷸鴕、奇異鳥或無翼鳥,為紐西蘭的國鳥。早期在古老的紐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沒有走獸與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食物豐富,因此鳥類的飛行能力逐漸退化。在此分布著許多當地特有的鳥類,其中有不少是無翼鳥,因此紐西蘭又有無翼鳥故鄉的美稱。之後,在近幾百年因人類登陸而使大多數的無翼鳥滅絕,但希威鳥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企鵝不會飛,因身體圓胖的關係,行動顯得緩慢笨拙,但牠卻是善於游泳的鳥類,如同「水中蛟龍」。

企鵝與捨棄天空的鳥類如鴕鳥、美洲駝鳥、食火雞和希威鳥的腳趾不太一樣,企鵝的腳趾與腳趾間有一皮膜相連而成為蹼,蹼除了可以使身體往下壓而潛入水中外,蹼又可以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當蹼由前往後滑動時,蹼會將水由前往後推並使身體往前快速地游動。另外,翅膀也演化成鰭肢以便游泳,身體呈流線型,當在水中往前游動時,可以減少水的阻力,以便能快速往前游動。

捨棄天空不能飛翔的鳥類很多,並且各有生理結構上的差異,致使牠們無法遨翔於天際。自然界中的生物還有許多神奇與奧祕之處,等著我們去探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