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ulia Chou
文/林育安
夏季氣溫已突破36℃了,天氣會這麼熱,是因為我們大量燃煤所造成的嗎?還是大量工廠林立與交通工具數量增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呢?你知道嗎?其實真正原因竟是土地惹的禍!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吧!
植物可經由陽光照射後,利用生物或非生物所排放於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做為行光合作用的材料來源,以產生氧氣。平均1萬平方公尺的闊葉林,可將1公噸的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而產生73公噸的氧,以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及減緩溫室效應發生。
若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太高,易導致「溫室效應」產生,進而發生全球暖化。植物對環境中溫室效應調控雖然有所貢獻,但植物如果沒有生長所需要的介質——土壤,植物也無法對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控。所以,俗話說:「養魚要先養水,種菜與植物則必須先養土」,植物如果沒有給予土壤良好環境與結構,也會長不好,更會影響到環境周遭的溫度,可見土壤的重要性。
植葉園圃 肥料工廠
土壤首先必需要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即肥料,但肥料從哪兒來呢?其實土壤表面若沒有枝葉與落葉覆蓋,一旦下雨,會將土壤肥分沖刷掉,導致土壤貧瘠且土石礫裸露,致植物無法茂密生長甚至不再生長。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修剪後不要的樹枝與落葉,營造一個所謂的「植葉園圃」,也就是所謂的「肥料工廠」。
一般人都會以為落葉能提供土壤肥分,其實不然,落葉能提供土壤作為肥分其實很少。我們將這些樹枝與落葉堆疊起來,可提供給吃樹葉的生物做為食物來源,也提供生物棲息與躲藏的地方,而形成一個生態系,並且有各種的生物在此活動、棲息與覓食而形成食物鏈,進而相互交錯成食物網,使得植葉園圃含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一旦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蜘蛛可在此結網捕捉蚊蠅,相對地可以減少蚊蠅的數量與滋擾問題,對此環境品質有改善作用。真菌、細菌與其他動物在植葉園圃活動、棲息與覓食,動物會將糞便排放土壤中,死亡後也會被細菌分解,最後回歸於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肥分 以改善土壤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肥料工廠。
土壤團粒 氧氣循環
另外,你看過一些土地上光禿禿的,連一根草都長不出來的土壤嗎?這種土壤是沒有保溼與蓄水能力,而導致土壤分子結構改變,形成細碎化,這就是所謂的「大樹下的沙漠」。地面寸草不生,動物沒有草可吃與躲藏、棲息,自然就不來,相對降低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下雨時,這些細碎化土壤會相互黏在一起,稱為「黏粒」,比重比水輕,因此就會漂浮在地表上,雨後土壤乾掉,黏粒就會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層堅硬的硬殼,無法吸收水分。
細碎化土壤必須藉由生物的力量讓土壤變成顆粒,使土壤彼此間相互結合聚集,也就是所謂的「團粒」。因此植葉園圃的建立與肥料工廠的形成,可增加此生態系生物多樣性,蝸牛會來覓食與活動並分泌黏液,還有真菌與細菌也會分泌黏液,使土壤形成團粒。當土壤中有肥分,蚯蚓也會在土壤中四處鑽動,蚓糞除了提供肥分外,黏液亦具有使土壤相互凝集成團粒功能,具鬆土作用,避免土壤硬化,因此土壤疏鬆後,就具有蓄水與保溼功能,加上土壤空隙使土壤含有足夠氧氣不斷循環,因而處於最佳環境狀態,才有可能使外界溫度具降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