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招池
秋風颯颯,吹得黃葉子簌簌飄落,當它從母株上分離後,十有八九懷著感恩大地的撫育心情,背部朝上趴著親吻大地;看到這一幕,我好生感動啊!落葉有情,萬物之靈的人類更要用心呵護生活環境。
問題是落葉掉下來,為何葉子的表面多半朝下趴著呢?又讓我好生疑惑,硬把它賦予感情,說它懂得感恩,那只是「擬人化」的想像說詞罷了!未免自欺欺人,於是,我懷著一顆探究的心去挖掘其中的祕密。
一片葉子看似單純,但切片後在顯微鏡下觀察,你會發現葉子內部的構造滿複雜的;在外觀上,它有上、下表皮,相當於我們的皮膚一樣,具有保護身體內部免於受傷之功能。
落葉歸根 比輕量重
內部叫葉肉,好比人的肌肉,營不營養就看這裡;葉肉靠上表皮層的部分叫柵狀組織,排列像木樁或柵欄緊密整齊,那是接受根部運送上來的水分和養分,進行所謂的光合作用,使葉肉長得飽滿健壯。
靠下表皮層的是海綿組織,排列比較鬆散凌亂,還有不少開闔的氣孔,透過這裡,可以蒸發多餘的水分和空氣,就像我們的鼻孔,具有吸氣、吐氣的功能,讓空氣在體內循環。
由此看來,葉面比較厚重,密度比較大,而葉背有很多氣孔和排列鬆散的海綿組織,密度比較小,比重比較輕;那麼整片葉子掉下來時,若無受到外力改變,質量重的那一面必然朝下,輕的那一面朝上,就好像親吻大地一般。
樹木落葉並非等到秋天,有些因衰老而掉落;有些隨著氣溫季節變化而掉落,不一而足;因此,到戶外踏青隨時都可以看到東一片、西一片的落葉,甚至可以踩在一堆沙沙作響的「軟玻璃」上,感覺特別美妙,或許再觀察一下化作春泥的最後身影,亦有所收穫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