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招池
一味防堵的管教,會加速氾濫;要向「水」學習,順勢而為,遇曲則曲,遇直則直,才有迴旋空間。
阿儒帶著孩子去旅遊,途中體驗活盆地,過動兒一個踉蹌摔跤,衣褲溼透,不願脫下來擰乾,把媽媽氣壞了。她叨念著:「在學校不學好,老師總是跟我告狀;帶出來旅遊,又給我添麻煩……」愈唸火氣愈大,這兩座活火山即將噴發。
我火速前往救火:「孩子有羞恥心,怎麼肯在眾目睽睽之下脫衣解褲?順他的意,拿衛生紙或毛巾吸乾,再到陽光下曝晒吧。」化解了雙方衝突。後來,在跳廣場舞時,孩子跟著去學,卻只顧跳著從網路學來的舞步,不看老師的指導,但充滿動感與趣味性;在旁的母親不斷地制止他,我又小聲對她說:「順著他吧!難得他跳得如此起勁。」舞畢,小男孩滿臉紅咚咚的,還被老師請上台表演,得到熱烈掌聲,他那特立獨行的行徑終於被看見了。
由此可見,順勢而為是正面的鼓舞力量。我曾閱讀幾則順勢管教的案例,很有啟發性。甲先生的孩子撞及桌子,痛得哇哇大哭,他不是拍打桌子消氣,而是問孩子:「是你撞它,還是它來撞你?」「我撞它。」澄清後,哭聲變小了。甲先生接著又說:「你撞了它,很痛!可它被撞,一樣很痛!快去跟它說聲對不起。」用同理心去理解事端,而不是把錯誤推給別人,這就是正向管教。
乙先生跟孩子路過一座橋,孩子往下望,河水清澈,說要跳下水去玩,爸爸點點頭,但得回家準備一下。他端出一臉盆水,要兒子把臉沒入水中,看能憋氣多久!幾秒鐘後,兒子嗆到不行,自動打消跳水嬉戲的念頭。乙先生沒有制止孩子去冒險,但提供他體驗嗆水的經驗,讓孩子學會做事要三思而後行,是順勢而為的管教。
孩子的童年總是打打鬧鬧的,起了冤家,興起尋釁報復的念頭。丙先生的孩子氣急敗壞回來告狀,他沒教孩子忍讓,而問:「你要爸爸幫什麼忙?」「幫我準備一塊石頭,我要砸他。」他一口答應,又問還需準備什麼?孩子想一想說:「還要準備一把西瓜刀,我一刀砍下去,才能消除我心頭之怒。」
聽到這裡,丙先生故作鎮定說:「嗯,有膽識,我就去準備。」二十分鐘後,父親從房間走出來,抱著一床棉被和四季盥洗的衣服,跟孩子說:「爸爸很愛你,支持你的舉動;但你砸傷同學,會被關上幾天,要準備衣服換洗;若是你殺死了同學,法律會關你很久很久,要準備棉被禦寒。」孩子聽了,幡然醒悟,馬上打消了念頭,從此學會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不能憑著一時的衝動,這是順勢而為的管教。
一味防堵的管教,會加速氾濫;要向「水」學習,順勢而為,遇曲則曲,遇直則直,才有迴旋空間。阿儒的兒子一直處在被大人否定中,連跳個舞都被限制,他只好凡事都跟大人作對,成為大家眼中桀驁不馴的頭疼人物。事實上,他很多行為都只是想引人關注罷了,我們卻用錯誤的管教,把他推入深淵而不自知;若能像疏浚方式因勢利導,親師生關係定會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