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殘渣蓋大樓 堅固環保還可食用

潘楠慕 |2022.06.19
3439觀看次
字級
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以食物殘渣製作水泥。圖/網路


世界銀行(WB)的固態廢棄物管理報告指出,二○五○年時全球城市每年產生的垃圾量將多達三十四億噸,其中有大量食物殘渣被送往垃圾掩埋場,而非回收製作堆肥,對環境造成極大負擔。
另外,建築產業對環境的衝擊早已為人詬病,尤其是鋼筋混凝土建築;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資料顯示,水泥生產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八。

科學家正持續研究食物殘渣的創新回收與利用方式,建築領域的專家也正開發能夠取代混凝土的材料;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University of Tokyo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的材料科學家,已開發出使用廢棄水果和蔬菜殘渣製作「可食用水泥」的技術,不僅能減少食物廢棄物的數量,還可減少傳統建材的使用量。
東大科研所副教授酒井雄也(Yuya Sakai)指出,這種類似水泥的產品採用熱壓技術製成,過去已把這項技術用於將木屑轉化為建築材料。研究人員持續嘗試,調整出最適合的溫度與壓力,把海藻、柳橙、洋蔥、菜葉、香蕉皮、南瓜等食物殘渣與水調和,在高溫下壓入模具使其凝固,成為強度高於混凝土的材料。
酒井雄也表示,這種以永續工藝製作的水泥已通過初步測試,最終有可能取代混凝土。他說:「日本每年產生約六百萬噸食物殘渣,我們的技術可大幅減少這些垃圾;這種建材的強度也令人放心,測試顯示,以食物殘渣製成的水泥,強度可達傳統水泥的四倍。」

參與這項研究的町田耕太(Kota Machida)表示,他們開發的水泥雖然是以食物殘渣製作,但只需塗上保護漆即可防水,也能免於因細菌、昆蟲、齧齒類動物造成損害。

此外,這種可食用材料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環保,不僅能夠回收重複利用,若需拋棄,只要埋在土壤中就能生物分解。
町田耕太表示,食物殘渣腐壞會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傳統水泥則是嚴重的汙染源,他們的創新技術若能取代塑膠和水泥製品,將可減緩地球暖化問題。

町田耕太在二○二一年成立「童話」(Fabula)公司,靈感源自格林童話中可以吃的薑餅屋。他表示,創立公司的目的是製作各種產品,除了建材之外,他正準備和其他公司合作,製作家具、餐具和其他日用品,拓展這種創新材料和技術的應用範圍。

酒井雄也則表示,這種材料不僅成本低廉、有助環境保育,還有另一個好處;在緊急狀況下,只要把這些材料搗碎並在水中煮沸,就變成食物。他說:「一旦發生地震或其他天災,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水泥搭建臨時組合屋或避難所安置災民,也能製作床架、桌椅。如果糧食短缺或食物運送受阻,災民至少還能以這些可以吃的材料充飢。」
把原始材質帶入室內,能增加人與自然的連結。圖/網路


為生存而挖掘 低碳花園救地球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農業部鼓勵民眾「為勝利而挖掘」(Dig for Victory),自行種植蔬菜來養活國家。在政府的號召下,私人和公共公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就連倫敦塔外的草坪也變成菜園。

如今,皇家園藝學會(RHS)再次喊出這個口號,希望透過園藝來應對氣候變遷,並化解潛在的糧食危機。

RHS指出,如果英國的三千萬名園丁每人種植一株中型的樹木並妥善照顧,這些樹木將可儲存相當於駕車行駛四千五百億公里產生的二氧化碳。

此外,每個園丁若能利用花園每年生產一百九十公斤堆肥,使用堆肥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為住家供暖,將可減少相當於五十萬戶家庭產生的碳排放。

園藝專家指出,人們日益關注森林、溼地和紅樹林等自然景觀抵禦氣候變遷的能力,花園也是對抗暖化的有效工具。

RHS表示,要打造理想的低碳花園,應儘可能仿照自然環境,不須移除落葉和折斷的樹枝,因為這些覆蓋物為土壤提供養分,如此一來就不需使用化肥促進植物生長。

避免使用汽油割草機和灑水器,也是低碳花園的要求。據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調查,使用汽油割草機一小時釋放的二氧化碳,與駕車行駛一百公里一樣多。這個要求相對容易達成,許多人已改用電動割草機,並自行動手澆水。

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專欄作家裴利(Martin Perry)表示,「為勝利而挖掘」成功減少二戰時對進口糧食的依賴,現在英國應該「為生存而挖掘」(Dig for Survival),讓花園或閒置土地成為耕作的地點,解決食物成本高漲和糧食供應受阻危機。



居家自然風 落葉、石頭做裝飾

新冠疫情讓許多人待在住家的時間大增,也促成一些新趨勢,例如新自然主義(New Naturalism)住家裝飾風格。曾在ELLE及Vogue等知名時尚雜誌擔任記者的賓罕姆(Claire Bingham)指出,許多人開始使用在公園或海灘撿拾的物品或跳蚤市場的古老物件來為居家裝飾,因為疫情激發人們與自然更密切連結的欲望。

賓罕姆指出,人們對自然歷史的迷戀早有先例,十六世紀時,歐洲曾掀起收集貝殼的熱潮,富人會前往新大陸,帶回各種美麗的貝殼。

新自然主義則結合植物專業知識和創造力,以不拘一格的方式把自然元素導入住家。

賓罕姆表示,對許多收藏家來說,這些自然物品的價值不能以金錢衡量。公園或海灘上漫步時看到的植物、落葉、石頭都是他們收藏的對象。此外,這些物品在家中擺放的位置也非常隨興,與住家常見的整潔風格迥異。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的空間很古怪,但這是新自然主義者擺脫現代化生活、追求自由的方式。

英國園藝學家巴頓(Sean Barton)的住家充分展現新自然主義的風格,他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植物,住家則布置出類似博物館的氛圍。他說:「我喜歡博物館的味道,那來自有年份的木板和舊書。我非常喜愛蘭花,並使用蕨類植物、玻璃容器、貝殼來展示。」

美國藝術家多娜(Michele Oka Doner)也以具有包容性的方法為住家裝飾,她的家中有隨意放置的肯亞猴麵包樹(baobab tree)樹皮碎片,還有飄進屋內的落葉。儘管住家位於紐約,但她表示:「我認為城市也是自然空間,紐約種植的樹木愈來愈多,風兒吹拂時,會帶來自然的紀念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