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過度觀光傷害 負責任旅遊興起

編譯/潘楠慕 |2022.06.12
3055觀看次
字級
土壤鹽化將影響作物生長。圖/法新社
負責任的旅行,能享受獨特的文化和自然體驗。圖/法新社
帛琉以壯觀的海底景色和海洋生物聞名。圖/法新社
道路除冰鹽會導致淡水生態系統的鹽度上升。圖/法新社
鹽化將使飲用水源的含鹽量偏高。圖/法新社
帛琉希望國際遊客能共同保護島嶼生態。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新增確診數下滑,世界各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政策已從防堵轉為與病毒共存,開始放寬防疫限制措施,開放邊境。社會回歸常態之際,疫情期間被抑制的需求也將迅速反彈,帶來「報復性」消費,包括旅遊。

以觀光產業為重要經濟命脈的國家,一方面期待旅遊熱潮為經濟挹注活力,一方面也倡導「負責任旅遊」,希望在旅遊業復甦之際,避免過度觀光對本土文化與生態造成傷害。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全球觀光產業的規模在疫情前已超過八兆美元,但熱門景點湧入過多遊客,已對當地的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負面衝擊,甚至引發反彈。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度旅遊導致部分地區過度擁擠,干擾當地居民的生活,超出公共設施的負荷,且製造大量垃圾、破壞環境,甚至缺乏對當地文化的尊重。

為了減緩過度旅遊的衝擊,一些國家已祭出限制措施,例如西班牙巴塞隆納減少住宿供應,暫停頒發新旅遊住宿的許可證;義大利威尼斯則設定遊客人數上限、禁止觀光客進出部分要道。

太平洋島嶼帛琉向來是旅遊熱門目的地,據統計,觀光產業占帛琉國內生產毛額(GDP)逾八成。疫情期間遊客銳減,當地經濟活動幾乎停擺。然而,這段時間帛琉的生態環境卻大幅改善,也讓當局意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的衝擊。

為了促進遊客的生態保育意識,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帛琉政府正在推廣負責任的旅遊,並推出一項全球首見的「歡迎來到帛琉」(Ol'au Palau)獎勵計畫,讓旅客透過負責任的消費獲得積分。

帛琉政府解釋,這項計畫的目標是鼓勵旅客對環境保育做出貢獻,並依據積分提供獎賞;獲得積分的方式包括計算個人抵銷的碳足跡、使用不傷害珊瑚的防晒產品、在官方認證不過度捕撈的餐廳消費、參觀文化保育機構、選擇再生旅遊行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等。

「歡迎來到帛琉」由倡導永續旅遊的非政府組織「帛琉遺產專案」(Palau Legacy Project)推動,該組織的共同創辦人克拉克(Laura Clarke)擁有有市場行銷及廣告專業,另一位創辦人寇絲克林(Jennifer Koskelin)則長期從事保育工作。

克拉克表示:「在帛琉語中,Ol'au是呼喚朋友及邀請他們來訪的意思。這項計畫讓遊客透過負責任及保育行為累積積分,換取獨特的探索體驗,例如參訪原本只有當地人才能進入的原始地區、會見長者及參觀歷史遺跡、前往隱蔽地點體驗傳統釣魚等專屬行程。」

專家指出,旅遊產業有助推動經濟發展,但也容易加重生態負擔;新冠疫情雖重創旅遊業,卻提供反思的契機,他們呼籲,後疫情時代應推動永續旅遊,實現「不留痕跡的旅行」。



有機棉認證 DAN提升可信度

在全球紡織產品原物料中,棉花占比高達四成,但IDH永續貿易倡議組織(IDH Sustainable Trade Initiative)的研究發現,農業用化學物質,有一成用於棉花種植,顯示棉花種植屬於高汙染產業。許多大型服裝品牌為了順應永續風潮,均宣稱使用獲得獨立認證的有機棉。

然而,業界人士透露,許多有機棉產品的認證可能不實。美國紡織交易協會(Textile Exchange)指出,印度是全球最大有機棉出口國,占全球銷售量一半;即使爆發新冠疫情,印度有機棉去年產量仍成長近五成,其中多數可能並非有機棉。

為服裝業者採購有機棉的Sourcery公司指出, 過去一年來,許多棉花供應商無法提出認證。該公司推測,印度出售的有機棉中,至少有一半的認證有問題;例如,在印度有機棉主要生產地之一卡爾戈內(Khargone)進行的調查發現,許多棉花田根本未採有機方式種植。

為了提升有機認證的可信度,紡織新創公司Haelixa開發出採用DNA技術的解決方案,從棉花的源頭到零售進行標記、追踪和認證。Haelixa表示,該公司使用嵌入纖維中的DNA標記,可追蹤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無法篡改產品來源和真實性。除了紡織品,未來也將把這項技術應用在貴金屬和寶石等領域。

Haelixa表示,全球紡織、零售商逐步把有機棉花納入紡織的原料來源,並持續向消費者傳達這類產品的優點,這將有助推動公平貿易,保障勞工權益,並兼顧經濟與環保要求;透過創新技術確保有機認證的可信度,落實永續種植,將能把有機棉花推向主流。



鹽化威脅

不容輕忽的地球危機

地球暖化危機日益受重視,但其中一項相關的問題並未受到太多關注:鹽化。研究人員指出,隨著海平面上升,海水正入侵世界各地河川流域的三角洲,危及這些地區的飲用水和糧食作物。

位於東南亞的湄公河三角洲是產量最高的水稻種植區之一,但調查顯示,今年春季旱季,這個三角洲鹽度含量超過每升四公克的區域,已向上游延伸達六十四公里,比歷史均值多出十六公里。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海岸動態學專家霍克斯特拉(Piet Hoekstra)指出,若海平面上升維持目前的趨勢,二○五○年時湄公河三角洲大片地區即使未遭海水淹沒,也將不再適合種植水稻。

霍克斯特拉的研究團隊指出,氣候變遷也導致內陸地區面臨鹽化災害,尤其是乾旱地區。地中海國家的氣溫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氣候模型預測,二○八○年時,這個地區的降雨量將減少約三成。

生態學家表示,高溫將加快水分蒸發速度,加上更長的旱季與更普遍的乾旱,讓內陸地區土地含鹽量升高,導致農作物死亡和淡水生態系統崩潰。湖泊、溼地和河流持續累積鹽分,將對內陸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構成重大威脅,地下水也可能無法飲用。

除了氣候因素外,人為因素也正加劇鹽化問題,包括興建水壩、抽取地下淡水,以及開採河床砂礦導致河床受侵蝕、礦井中的含鹽廢水排入河流,或是在道路上添加岩鹽以防止冬季結冰。

專家指出,目前的應對措施包括培育更耐鹽的作物,以及管制人類相關活動、改善水壩、灌溉系統的管理,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緩解氣候變遷,才能消除鹽化的威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