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釋有霖
圖/釋有霖
文/釋有霖
「師父,吉祥!」這位看見法師就微笑合掌,以紳士又腼腆的舉止恭敬三寶的長者,就是我父親。儘管他對我法師身分已經不復記憶,但只要看見出家眾,他必定畢恭畢敬。
父親的記憶力,是從新冠疫情的後期慢慢衰退。他忘記很多人事物,經常說:「我忘記了……」但是,他沒忘記對人的慈悲、友善、大方和體貼,也不曾忘記隨時保持自身的乾淨整潔,絕對不穿皺衣褲和拖鞋出門。
現在,他幾乎忘了全家人,有時甚至忘記一直在他身邊照顧的太太。偶爾還會追問我母親說:「我太太去哪裡了?」剛開始家人都很心疼,但後來都陪他玩起來了。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父親很少跟孩子講話。但現在,大家不確定他當下的記憶片段,反而跟他的互動交流更多了。
我們不會否認他的問題或立場,而是順勢問答。譬如,他幾乎每晚在家打包行李;一開始用行李箱打包,後來用大毛巾或褲子把衣物裝好並綁起來;然後走到門口,說要回家。母親則耐心告訴他,這就是我們家,現在已經晚上了,快回房睡覺。之後,他也就乖乖聽話照做。
父親也經常要找已故多年的祖母,母親就會回答,祖母生前常做的事 ——在二叔家照顧孫子。他不時也會問為何兒子那麼久沒回家?事實上,我哥哥已經往生多年,母親也隨口回:「他要忙工作。」
很慶幸的是,父親不會鬧情緒,反而經常客氣的說:「謝謝、不好意思、對不起、麻煩你們了。」
雖然父親已經失智,但他待人好的態度已深植腦海,並轉化為日常生活。他會關心每個人是否吃飽?我們一起出門,他會留意人數。若有人還未跟上,他會仔細的詢問:「剛才還有兩位在哪裡?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裡嗎?他們會來嗎?」以確保大家一起抵達目的地。
每次聚餐在抵達餐廳後,他還是跟以往一樣的豪邁,大方的關心大家要吃什麼?提醒大家不要客氣,不夠可以再點。他自然而然的慈悲表現,讓我深刻感受到即使他已經忘記我們,還是會確保身邊的人都能溫飽。
今年我回馬來西亞辦理美國簽證,得以有機會陪伴家人,在他們身上看到模範夫妻,三好人家的風範。母親和姐妹照顧爸爸真的不容易,但是他們彼此多一分慈悲心,互相尊重與包容的相處,這正是家庭和諧之道。
讓我感動的是,父親不會因為失智而忘失自己的本性,而是以本來面目來呈現。他恭敬三寶、常行布施的心不變,這讓我更加深信唯識學所提到的阿賴耶識。父親在健康時候的行為,所種下的善種子,即使在失智時,表現出來也是正面的。
如今,我已經不介意父親是否還記得我。對我而言,只要他天天活得開心,生活有品質,時而裝模作樣逗我們開心,全家齊聚一堂,和諧相處,比什麼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