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在一個悟道禪師的境界裡,在空間上,東南西北都好;在時間裡,晝夜早晚都好;在氣候上,冷熱寒暑,無不是一個悟道者證悟的境界。圖/欣瀚 AI生成
文/星雲大師
有無之間
有一天,一個信徒來向智藏禪師問道:「請問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智藏禪師說:「有。」
「有沒有佛、法、僧三寶?」「有。」
「有沒有因果報應?」「有。」無論問什麼,智藏禪師都說有。
這一位在家的禪者,就說:「禪師,好像你說得不大高明啊!」
智藏禪師說:「咦!你在另外的地方也有學過禪嗎?」
在家禪者說:「我在徑山禪師那裡,他都不是這樣說法。」
「哦,他怎麼說?」
「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他說無。」
「我問他有沒有佛、法、僧三寶?他也說無。」
「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也說無。我覺得他的境界,比你回答得更高妙。」
智藏禪師一聽,就說:「你說得確實不錯,徑山禪師是很高妙,不過我問你:『你有妻子兒女嗎?』」「我有。」
「你有金銀財寶嗎?」「我也有。」
「你有田園土地嗎?」「我有。」
「所以,我都跟你回答『有』啊!」
我問你:「徑山禪師有妻子兒女嗎?」「他無。」
「他有金銀財寶嗎?」「他無。」
「他有房屋土地嗎?」「他也無。」
「所以他跟你說『無』啊!」
這一位在家的禪者,這時候忽然在「有」、「無」之間悟到了佛印禪師回答蘇東坡和秦少游的偈子:「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在家禪者的程度,怎麼能夠跟徑山禪師高等的禪學相比呢?最終在家禪者佩服了智藏禪師在「有」、「無」之間的智慧點撥,明白了宇宙人生萬有的事。
總之,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當你懂得宇宙人生關係的存在,就知道分寸,就能悟道,人生也就不一樣了。禪師的作法,對於要讓你得度,他只要三言兩語,或者一個字,就讓你開悟得度了。
榮枯之間各有道
藥山惟儼禪師,山西絳州人,曹洞宗的門下,是石頭希遷的傳人。
有一天,他在門外的廊簷下休息。大門口有兩棵樹,一棵樹長得非常茂盛,另外一棵樹已經枯萎。
藥山禪師就問年輕的徒弟道吾:「道吾啊!這兩棵樹,一棵榮,一棵枯,你覺得榮的好?枯的好?」
「當然是榮的好。」說過後,就去辦事。
大弟子雲巖來了,藥山也問:「這兩棵樹,一棵榮,一棵枯,你覺得榮的好?枯的好?」
大弟子不假思索:「枯的好。」講過了以後,也去辦事了。
旁邊一位姓高的侍者,不解地問藥山禪師:「兩個徒弟,說榮的好,您說很對,說枯的好,您也說很對,究竟榮的好?枯的好?」
藥山禪師說:「高侍者,你的對。」
這一段公案是在說明,他們的禪風各有不同,道吾年輕,個性向前,希望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所以認為樹要茂盛才好,就好像人間佛教要信徒多、信徒安樂。而大師兄雲巖已老朽,比較傳統、淡泊,不求發展,一切安於本位,也就說枯的好。
對於這兩個絕對不同的認知,當然高侍者要疑惑,究竟哪個人才對?藥山禪師到底不愧禪門高手,就回答:「你說的對!」你們是對的都不對,藥山禪師他是不對的一切皆對。
在一個悟道禪師的境界裡,在空間上,東南西北都好;在時間裡,晝夜早晚都好;在氣候上,春夏秋冬、冷熱寒暑,無不是一個悟道者證悟的境界。只有都好,哪裡有什麼不好?所以,禪門對於世間的管理看法,悟道了以後,對於人、事、物自有另外一番的境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當然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