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電子產品 深具商業、環保效益

潘楠慕 |2022.04.24
3594觀看次
字級
思科協助合作夥伴修復報廢產品。圖/法新社
廢棄電子產品可提煉貴金屬。圖/法新社
許多產品損壞後,使用者並不送修。圖/美聯社
電子產品被丟棄,產生大量電子廢棄物。圖/美聯社
研究人員指導非洲技術員拆解及回收。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全球電子產品業務成長最快的領域並非最新產品的銷售,而是二手產品;包括智慧手機在內,電子產品二手市場能讓賣家把不需要的物品換成金錢,買家則能以較低的價格取得想要的產品,甚至以公益慈善的做法幫助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二手商品的交易,也大幅減少電子廢棄物的數量,因此,二手電子產品兼具環保及社會效益。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二手電子產品供應來源,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隨著美國向台灣和日本等新興市場出口二手收音機,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全球貿易日益活躍。這些二手收音機的狀況不算理想,但新興國家的消費者收入較低,負擔不起全新的產品,因此仍願意購買修理、翻新的二手電子產品。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不斷將產品升級,從室內電話、無線電話、手機、電器、電玩遊戲主機和電視,也透過二手產品銷售,把電子垃圾變成有利可圖的商品,大量出口至發展中國家。

近年來,網路交易平台興起,進一步助長二手電子產品市場。經濟學家指出,這個市場的規模難以估算,因為二手產品不像新品一樣可透過出貨量或貿易代碼追蹤,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循。

例如,西非迦納、奈及利亞的主要城市街頭,販售二手電子產品的商家,遠多於銷售新品的店家,且二手產品的庫存總是源源不絕。一項對西非能源消耗的研究顯示,進口的二手商品是非洲能源消耗的主要成長動能,而非新品。

杜拜自由貿易區到處都是二手產品,他們從世界各地採購庫存,並轉售到新興市場。雅加達的二手智慧手機中盤商如果想採購五百部iPhone 7智慧手機,下單幾天內即可收到貨品。

專家指出,二手電子產品具有環境和社會價值。以智慧手機為例,根據蘋果公司(Apple)的數據,與iPhone 13相關的碳排放,有八成是在製造過程中產生,只有兩成是在使用時排放;手機使用壽命愈長,生產新手機而排放的碳就愈少,其他電子產品也是如此。聯合國的報告指出,預計二○三○年,全球電子垃圾的數量將達到七千四百萬噸;若二手市場蓬勃發展,將有助減緩電子垃圾增加的趨勢。

新興市場的低收入消費者,是二手電子產品的主要買家。在印度農村地區,售價十五美元的智慧手機已是奢侈品,這也導致舊款二手手機的需求暢旺。不僅如此,這些廉價二手手機,也是低收入社區能夠上網,與世界產生連結的重要裝置。

經濟學家表示,二手電子產品市場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不僅能保護環境,還能促進先進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平等;這個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只要有妥善的的回收與監管,二手電子產品將可繼續創造商業與環保價值。



循環經濟行動 鼓勵電子垃圾再利用

隨著環保意識高漲,企業和消費者日益重視電子廢棄物(E-Waste)問題,尤其是科技產業;據統計,全球電子廢棄物,只有兩成被適當處理或回收。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則指出,電子產品的循環經濟,有助解決全球近五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電子產品的循環經濟,涵蓋生產和消費模式,包括共享、租用、再利用、維修和回收;歐盟已推出「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EAP),倡導減少浪費及回收再利用,要求電子產品、電器生產商為新產品提供十年的維修和零件服務。

以歐洲為重要市場的美國科技大廠思科(Cisco)也順應潮流,積極推動環境永續計畫,鼓勵合作夥伴負責任地回收電子廢棄物。

資訊科技(IT)基礎設施巨擘思科已推出兩項倡議,目標是促進硬體妥善回收,讓所有報廢的設備能重新被利用。

第一項倡議是「環境永續性專業化」(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pecialization),適用於所有合作夥伴,以解決供應鏈中的電子垃圾問題。這項倡議的目標,是透過教育訓練讓合作夥伴了解循環經濟的好處,促進IT產業的永續性。

參加培訓的合作夥伴一旦獲得認證,將有資格參與思科的回收獎勵計畫,思科將提供最高百分之七的折扣。

第二項倡議是「思科環保支付」(Cisco Green Pay),適用地區是歐洲、中東和非洲,提供百分之五的折扣,鼓勵客戶採購高效節能的設備,且思科將免費修復報廢產品。

思科表示:「我們重視環境、社會和企業責任,也希望客戶將此視為首要任務;我們提供獎勵方案,希望消耗更少資源,同時讓客戶受益。」



回收貴金屬 非洲推動冶煉報廢手機

非洲每年有大量報廢手機被運往歐洲,這些廢棄的產品並非修復為整新機後再次轉售,而是分解並提煉其中的貴金屬;由於非洲目前仍缺乏先進的冶煉技術,無法自行取得高價的貴金屬,因而把大量淘汰手機出口至歐洲。

迦納的報廢手機回收商亞瑟(Eric Arthur)在各地收集貨源,每年約可收集三萬部舊手機。他把這些手機賣給荷蘭的「關閉循環」(Closing the Loop)公司,該公司再將手機運送到歐洲分解和回收,接著再由一家專業冶煉公司回收其中約九成的金屬。

「關閉循環」的創辦人克魯伊維爾(Joost de Kluijver)表示,非洲目前仍沒有先進的冶煉廠能提取少量、高價值的金屬。他指出:「非洲缺乏法規、基礎設施和消費者意識,無法妥善地進行電子產品的回收。」

非洲的手機銷售量約為每年二點三億支,但這些產品一旦損壞、過時,使用者通常直接丟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Global E-waste Monitor)的報告指出,非洲每年產生約三百萬噸電子垃圾,其中只有百分之一被適當地回收。

這個狀況也成為歐洲的契機,克魯伊維爾表示,歐洲希望擺脫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但攸關能源轉型的鋰,卻幾乎完全仰賴進口。透過回收取得這些金屬,不僅能緩解貴金屬的稀缺,還有助減少碳排放,具有顯著的環保效益。

廢棄電氣和電子設備中心(WEEE)也在肯亞回收這些商品,每年可收集約二百五十噸電子垃圾;WEEE的商務長安德森(Simone Andersson)表示,非洲目前已能分類、拆解電子設備,回收鐵和銅等金屬,但電路板中的貴金屬,如黃金、白金和鈀金,只能由歐洲或亞洲的專業冶煉公司回收。

有鑒於此,WEEE致力推動非洲在地回收貴金屬;安德森表示:「我們的願景是在非洲建造冶煉廠,這樣一來我們就可直接為歐洲提供貴金屬,符合經濟、環保效益,也能滿足歐洲的需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