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剛
文/張梨美
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迎來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霜,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地面上的水氣遇到零度以下溫度,在物體表面凝結為一顆顆小小的冰晶。青年李白曾因思念蜀國,誤把月色當霜色;將灑在地上的月光,看成泛起了一層白白的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風起兮木葉飛,老了梧桐,熟了栗子,紅了柿子。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紅柿之俗:一來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二來,據說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出身十分貧困,經常得四處討飯覓食。有一年霜降,已幾天未進食的他餓得兩眼發黑。跌跌撞撞之際,竟看到了一棵果實纍纍的柿子樹,便摘來充飢 ;又一年霜降,此時朱元璋已當了皇帝,領兵路過該處,發現柿子樹仍在,紅彤彤的柿子依然掛滿枝頭。朱元璋為感念當年這棵柿子樹救了自己,脫下紅色戰袍鄭重地披在柿子樹上,並封之為「凌霜侯」。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演變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除此,中國河北還流傳著「霜降敬耕牛」之風,共三天。
古代以農為本,離不開耕牛。到了霜降時節,該種的種了、該收成的收成了,耕牛可以歇一歇了。先是請師傅給牛穿新鞋,即換下舊鐵蹄,釘上新鐵蹄。穿上新鞋的牛,走路會輕快很多。還要給牛吃好的,草料裡加上小米飯、荷包蛋,晚餐會拌上紅薯粥、碎窩窩頭。到了半夜,還能吃上一頓加了黑豆的消夜。在這三天裡,牛不工作,不能打也不能罵,吃完飯還要牽著四處溜達閒逛。如果期間不幸死亡,必須好生埋葬。
霜降三物候:一候豺乃祭獸:霜降乃進入冬天的前奏,動物會捕捉獵物,以儲備食物好過冬。古人看到豺狼捉到了獵物後不馬上食用,而是堆積起來,猶如人類案前擺上供品祭天一樣,遂有了「豺乃祭獸」之說;二候草木黃落:樹葉紛紛枯黃掉落;三候蟄蟲咸伏:蟄蟲藏在洞中,進入不動不食的冬眠狀態。
四季遞嬗,該飄落的飄落,該蟄伏的蟄伏。天清氣肅,一年又一年!
◎漢武帝劉徹:秋風起兮白雲飛
西元前一一三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汾陽縣(今山西萬榮縣之北)祭祀后土,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時劉徹四十四歲,登基已二十七年,文治武功鼎盛一時。途中又傳來南征將士捷報,更是喜事一樁。美景、佳釀、聞喜,大漢天子卻樂極生哀愁。遂作此篇,是有名的悲秋佳作。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汾河上空,天高雲闊。汾河水中央,泛著一艘華麗樓船,蕭鼓齊鳴伴著嘩嘩划槳聲,迴蕩在波光粼粼間。樓船上,大漢天子與臣子同樂樂。品絲竹、享美酒、觀舞伎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秋風起,吹起了衣袜飄飄。岸邊樹木不復蔥鬱,金色落葉紛紛飄墜。晴空上,雁陣掠過,嘎嘎嘎的叫聲愈襯得雲悠悠,水悠悠!值此良辰好風景,漢武帝思也悠悠,〈離騷〉之嘆上心頭。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秋光冉冉,紅顏易老,憂從中來。再彪炳的功業,抵不住歲月如碧水潺潺般流逝。再溫柔的繾綣,阻不了心愛的美人香消玉殞、魂歸離恨天。縱然貴為天子又如何?依然躲不過生老病死的凡人定律。眼前的繁華,世間的歡樂,蘭草生芳、秋菊競豔,終有花落人去、煙消雲散時。
一樽美酒盡,蕭鼓歇,水悠悠,雲悠悠。凝眸樓船行經處,嘩嘩嘩揚起一層層波浪、色白如練。舊的波浪不斷被淹沒,新的波浪不斷嘩嘩嘩湧現。草木黃落,年華似水流,大漢天子哀情多,和著棹歌聲長嘯一聲,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西元前156─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承文景之治,為西漢極盛時代。
◎朱熹:白雲紅葉兩悠悠
紅葉,深秋最纏綿的遐想。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明麗,有「紅葉滿寒溪」的清寂,有「乾坤大,霜林坐,紅葉紛紛墮」的蕭索。最喜「白雲紅葉兩悠悠」之清朗舒曠,天為之一高,心為之一闊,餘韻綿綿,咀之不絕!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雲紅葉兩悠悠。
江南暮秋,詞人芒鞋竹杖,循著清溪水往山上走。一路上,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秋高氣爽,天光雲影,青山翠綠,俱映入琤琤淙淙溪水中。聽得愈是悅耳,溪水愈見晶瑩,澄澈空靈一色秋。山林寂寂,偶見數樹深紅出淺黃。驀然佇足一回首,白雲悠悠、紅葉悠悠,寫意!自在!塵世喧囂,不上心頭。
朱熹(西元1130─1120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之主張。不禁令人浮想夫子有道德潔癖,嚴謹得近乎苛刻。傳下之詩句卻氣象幽遠,意境深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清麗、俊朗,富哲思、有禪味。
霜降,秋欲盡,紅了柿子老了梧桐。葉離離,千林掃作一番黃,何事最相宜?宜遊宜思宜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