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極端氣候 海綿城市抗洪抗旱

潘楠慕  |2022.04.17
3164觀看次
字級
氣候變遷讓降雨量增加,出現洪水的風險升高。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地球暖化導致氣候日益極端,自然災害愈來愈頻繁,對社會與經濟造成的危害也更甚以往。隨著氣候變遷,許多地區面臨毀滅性水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指出,目前生活在極端降雨量增加地區的人口已達七億,全球各地正設法應對極端降雨。

科學家表示,城市應對洪水威脅的解決方案之一,是採取有如巨大海綿般的設計,讓城市擁有如樹木、湖泊和公園,或其他能吸收雨水、防止洪水的自然區域。海綿城市的另一個優點是,河流、植物、土壤都能容納水,也就更能抵禦乾旱。

這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已被許多城市採用,包括上海、紐約;這些大型都會區正透過市區裡的花園、河流排水系統和人行道旁的植物,來提升「海綿」程度,也就是可吸收雨水的自然空間數量。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院院長俞孔堅是中國大陸的城市設計專家之一,也是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的倡導者。他的核心理念是「不要與水對抗」,傳統的洪水治理方式通常是建造管道或排水管,盡可能讓水迅速排走,或者使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確保水不會漫出,但海綿式設計卻相反,嘗試吸收降雨,減緩地表徑流。

俞孔堅表示,這個構想來自他兒時經歷;他十歲時在河邊遇到溪水氾濫,被捲入水中,所幸兩岸的柳樹和蘆葦減緩水流,他抓住植物,逃過一劫。俞孔堅說:「如果當時溪流兩邊已建造混凝土防洪堤,我可能已經溺斃。」

俞孔堅秉持順應自然的理念,提出治水三方向,第一是從源頭著手,讓城市設計如同多孔的海綿,利用許多池塘來防止水患。第二是透過蜿蜒水流排水,而非直線式引水,因為有植被或溼地的河流可減緩水流速度,還能創造綠色空間、公園和動物棲息地,並有助淨化地表徑流,清除汙染物。第三是避免在低窪地區建設,讓水流入河流、湖泊或大海。俞孔堅說:「我們不能與水搏鬥,只能利用自然資源解決問題。我們必須與水共存,適應洪水來襲的狀況。」

在俞孔堅的倡導下,中國大陸政府已投入數百萬美元推廣海綿城市,目標是二○三○年,讓八成的城市地區具備海綿城市的重要元素,並回收至少七成降雨。

建築環境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和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研究發現,採用自然吸水設計,增加公園、樹木、綠色植物或自然排水系統,將讓城市更具抗洪與抗旱能力,且耗費的成本只需傳統方案的一半,效率則可提高約三成。

研究人員指出,新加坡、美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城市已開始推廣類似的概念。長遠來看,若能提高「藍色和綠色基礎設施」(草地、樹木、池塘和湖泊),減少「灰色基礎設施」(混凝土、人行道和建築物),海綿城市可預防災難發生,並提供更清潔的空氣、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避暑場所。



臨時都市主義 重振後工業城市

工業城市一度是世界各國最繁榮的地區,例如德國的魯爾區(Ruhr)、美國的「銹帶」(Rust Belt),但進入後工業時代,這些製造業城鎮的樣貌已大幅轉變,面臨產業萎縮、人口縮減等問題,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滑。

例如,美國密西根州的汽車製造重鎮底特律曾是全美最大的城市之一,一九五○年代的人口高達一百八十五萬,如今僅剩約六十萬。振興這些傳統城市並非易事,但也有成功的先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TU Dortmund)的研究團隊指出,臨時都市主義(temporary urbanism),或許能為全球後工業時代城市提供創新的重建模式。

臨時都市主義是指暫時性的靈活解決方案,有助傳統工業城鎮轉型;過去數十年來,德國北部的港口城市不來梅,持續設法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經濟型態;當地組織與「街道合作計畫」(Street Plans Collaborative)合作,研議廣泛的改革方案,包括多項短期、低成本、可擴張的措施,推動社區建設長期變革。

不來梅的方案是媒合閒置的城市空間與需要建築物的使用者,把一座舊紡織廠改建為文化和創新中心,稱為「九號植物區」(Plantage 9)。中心建成後,共有三十多個獨立、創意和創業的臨時用戶進駐,包括食品卡車廚房、自行車維修車間以及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畫廊。這項實驗計畫相當成功,也逐步發展為一個社區協會,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專家指出,臨時都市主義的成功關鍵,在於公民的參與。組織者的穿針引線,加上市民和市政當局合作構思,讓不來梅從困頓的後工業城市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創新城市。

研究團隊並表示,永續概念也是城市恢復活力的可行之道。例如,荷蘭鹿特丹的居民,把中央火車站附近地區改建為共享工作空間,並採用綠色屋頂、城市花園和集水、蓄水系統,透過綠化提高生態彈性,賦予這個前工業區全新面貌。



房子會思考 南韓打造未來智慧城

南韓積極推動智慧城市計畫,目前已選定釜山啟動該國首座智慧城市實驗,導入第4次工業革命(又稱工業革命4.0)時代的先進技術,最大特點是從無到有,打造一座純粹的智慧城市,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模範。

這項計畫稱為「釜山生態三角洲智慧城」(Busan Eco Delta Smart Village),地點位於釜山市郊的洛東江三角洲,占地約12平方公里。南韓土地、工業及交通部表示,智慧城市的規畫重點是提高生活品質,包括教育、文化、安全和環境,且將設法運用濱水空間,讓這座城市成為一座以水為主題的藝術、文化和旅遊城市。

南韓官員指出,智慧城將以永續生活為宗旨,提供創新產業的就業機會,並採用智慧水利、能源、運輸、醫療系統,創建融合教育、工作、娛樂(LWP)的社會。

智慧城市需透過大數據管理,志願入住的用戶在實驗階段需配戴智慧手表,分享涉及個人隱私的多項數據,包括日常起居及能源使用習慣和健康數據,以便開發商、電器製造商、政府及醫療保健專家研究分析。

入住的用戶多數看好智慧城市將成為未來生活的重要模式,參與實驗的居民李頌禧(Song-Lee Lee,音譯)表示,她最滿意的是智慧住家系統,智慧家電不僅能追蹤健康數據,還能提供飲食及運動建議,透過安裝在鏡子裡平板電腦,她就能掌握住家的各種狀況,例如哪些家用電器仍在運轉,能源消耗狀況,是否有未領取的包裹,冰箱裡的食物是否即將過期等,她說:「這是會思考的屋子和城市,這就是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