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咸陽送別之城霸業之地

文/記者孫正好 |2022.04.16
3801觀看次
字級
復原咸陽宮。圖/新華社
咸陽清渭樓。圖/新華社
咸陽博物院漢兵馬俑。圖/新華社
咸陽博物院秦磚。圖/新華社
咸陽新貌。圖/新華社
咸陽宮遺址出土的地漏及排水管。圖/新華社
咸陽古渡廊橋。圖/新華社
咸陽博物院三彩胡人單峰駝。圖/新華社

文/記者孫正好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千多年前,晚唐詩人許渾臨渭水之濱,登高樓以懷古。此時,唐王朝江河日下,而詩人所見亦是滿目飄零——秦代舊苑已成鳥下蠻蕪,漢朝宮室形似秋之黃葉,客居異鄉的詩人面對如千百金鈴齊鳴般的觸目之景,寫下了千古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渾的感懷之地,正是大秦帝國之國都︱︱咸陽。

自商鞅變法到荊軻刺秦,從楚漢爭天下中淪為焦土到女皇武則天歸葬乾陵,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古都咸陽,自周、秦至漢、唐,方圓八百平方公里的咸陽原上,分布著二十七座帝王陵墓和二千多座陪葬墓︱︱這裡曾是風雲激蕩、雄圖霸業之地。

歷史上,咸陽長期是京畿重地。作為西出長安的首個大驛,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飲酒相送,折柳贈別:王維在渭城朝雨中勸君進酒,李賀在咸陽古道上衰蘭送客;李白歎「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岑參道「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這裡又是古道情長、詩意棲居之地。

近日,記者走進中華帝陵密集地咸陽,在渭城春色中看秦地山河,感漢韻唐風。

折柳送別咸陽道

翻開中國古代色彩斑斕、餘韻悠長的送別詩篇,會發現「渭城」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作別之地。

關於渭城的送別詩,或許還屬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最有名:「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中,王維以其「詩中有畫」的寫意筆法,輕描淡繪渭城之春,亦道出歷來在此送客,多是西出長安、前往西域之地。

頻頻出現在古代送別詩中的渭城,即今咸陽︱︱古時因曾置渭城縣,故又有渭城之稱。王維送別元二之地,在唐時的渭城驛(又稱咸陽驛),此後西去沿線驛站連屬,興平驛、馬嵬驛、武功驛……過安戎關後達於隴右,前往陽關、玉門關。

古代行路,不如現代之便捷。在王維所處的唐代,出京師長安往東南荊楚之地,可走藍關古道,被貶潮州刺史的韓愈正是在此道上苦吟「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通巴蜀則多走南向的秦嶺蜀道,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若要一路向西,則須跨過渭河走咸陽而西出,穿河西走廊,直抵西域。

「西漢張騫鑿通西域後,咸陽成為自長安西出陽關的必經之地。」咸陽歷史文化研究者楊煥亭說,「漢唐時期,長安作為帝都,文人、詩人雲集,而咸陽是京畿重地,距離長安城僅二十多公里,乃西出長安第一站,渭城、咸陽頻頻現身送別詩,自是情理之中。」

古時橋少,再加上渭河季節性漲水等原因,自長安進咸陽,往往是橋船並用。因此,咸陽道上的送別,除了在驛站、折柳亭外,還發生在橋頭、渡口等地。

「咸陽境內,渭河橫貫東西,古時渭水豐沛,水上交通便利,沿岸渡口星羅棋布,曾出現過安劉渡、中橋渡、兩寺渡等重要渡口。」咸陽古渡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苗陳介紹說,「至今每逢枯水期,渭河河道中仍矗立著數十根慘遭火燒、幾近腐朽的木樁,經專家考證即為咸陽古渡遺址。」

歷史上最壯烈送別

古道自迢迢,咸陽離別橋。文獻記載,在戰國時代,渭河上便有修橋之舉。古時咸陽境內渭河上較為知名的橋有中渭橋和西渭橋(又稱咸陽橋),咸陽原上的諸多送別,亦有此二橋見證。

中渭橋於始皇年間正式建成。《水經注》記載,中渭橋是座多跨梁式木橋,由七百五十根橋柱組成六十七個橋墩,橋面寬十三點八六公尺,南北長五百二十四點四公尺。到漢朝時,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動常在中渭橋舉行,據說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時,三百多人的外交使團手持大漢之符節,在中原王朝的殷殷送別中,正是踏此橋而銜命西去,遁入蒼茫起伏的咸陽古原……

相比於中渭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時期的西渭橋,又稱咸陽橋,為西出長安必經之路,更顯重要。唐詩中最壯烈的咸陽送別即發生於此。

《資治通鑑》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正是目睹了上述慘狀,滿腔憤懣的詩聖杜甫寫下了千古名篇〈兵車行〉。



咸陽博物院 從秦磚看見歷史更替

公元前二○六年,西楚霸王項羽領兵四十餘萬,在今西安臨潼設下了殺氣騰騰的鴻門宴,最終將先期到達咸陽的劉邦逼走漢中。

率兵進入咸陽後,與秦人素有殺親之仇的項羽,遂「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曾「天極周環百二都,六王鐘鐻接劉蘇」的秦都咸陽,在漫天大火中淪為焦土。

「我們曾在秦咸陽宮遺址上考察四十餘里,很多地方都能撿到被大火燒成軟陶的焦紅色土塊。」長期研究秦宮遺址保護的咸陽師範學院副教授徐家驥說,「以此推斷,當時的沖天大火,溫度可能高達三、四百度。大火將樓台燒塌後,接著將地面燒熟。」

在今咸陽博物院的陳列室中,收集有久負盛名的秦磚,其顏色青灰、質地堅硬。正方形的地磚紋理清晰兼具防滑功能,長方形的空心踏步磚足有兩公尺之長,陣勢逼人。考古學家以「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讚揚秦磚質地細膩,渾厚質樸。

波雲詭譎政治風雲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咸陽由此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成為秦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後,秦始皇在此全面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及度量衡,修秦直道、馳道,並在北方築起萬里長城。

同時,秦始皇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充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天子曉御咸陽宮,樓閣高低復道通。十石之鐘萬石虡,遙聞天樂在虛空。」作為秦帝國的政治活動中心,「非壯麗無以重威」的咸陽宮伴隨著波雲詭譎的政治風雲,成為許多歷史事件之地,范雎相秦、完璧歸趙、嫪毐叛亂、荊軻刺秦……

「跟後世漢唐宮殿建築類似,咸陽宮也是高台建築,體現出精密的設計思想和高超的建築水平。」徐家驥說,「一些宮殿功能齊全,除了辦公區域外,還建有取暖壁爐設施、儲藏果品的冷藏窖。」以發掘於一九八○年代初的咸陽宮二號宮殿遺址為例,其為多層台榭建築,東西長一百二十七公尺,南北寬三十二點八到四十五點五公尺。在主體建築東半部,發現有盥洗室,台基周圍建有迴廊,並埋有排水的設施。

現存於咸陽博物院的陶製地漏、排水管等文物,見證了當年咸陽宮防水功能的完善。「咸陽宮一號宮殿發現的排水管大口徑處達二十八釐米,地漏口徑達七十四到七十五釐米,漏水孔徑為十三點五釐米。」咸陽博物院研究人員吳曉璇介紹說。「二號宮殿發現的排水設施設計合理,先將台上積水排入地漏,再由管道排入迴廊外的滲井。咸陽宮宮殿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均有類似的發達排水系統。」

古城化成一片瓦礫

「從考古發掘來看,秦都咸陽似乎沒有封閉、固定的城牆,在東西數百公里範圍內,二百多座宮殿沿渭河兩岸綿延伸展,蔚為壯觀,幾乎囊括了整個關中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開放性大都市之一。」楊煥亭說。

離宮別館林立,宮殿樓閣相連,大興土木、奢靡無度自然導致百姓賦斂愈重,再加上一系列暴政的疊加影響,不堪重負的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反秦戰火愈燒愈烈,最終秦帝國在僅存十五年後覆滅。在霸王項羽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擁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秦咸陽古城化成一片瓦礫。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