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老舊工礦遺存 變身新產業 文/記者趙超、熊爭艷、王立彬、張辛欣、屈婷 |2022.04.23 語音朗讀 31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內遊覽參觀。圖/新華社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圖/新華社合肥市瑤海區長江180藝術街區所在地原是一片工業廠房,當地在舊廠房改造升級過程中注入創意設計元素,將其打造成為文創藝術街區。圖/新華社夜幕中的首鋼滑雪大跳台。圖/新華社從空中俯瞰位於上海松江的世茂洲際酒店,這是一個在近90公尺深的廢棄採石礦坑內建成的酒店。圖/新華社2021年,塗鴉藝術家在北京798藝術區進行塗鴉創作。圖/新華社 文/記者趙超、熊爭艷、王立彬、張辛欣、屈婷進入新時代,隨著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持續推進,中國大陸一些工礦企業在關停、遷址、重組中遺留下大批老舊工業廠房、廢棄礦山,一度成為閒置資源,甚至是負資產。如今經過改造,脫胎換骨,實現了變廢為寶。北京798藝術區成為文化創意策源地,上海深坑酒店把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躋身熱門旅遊地……中國大陸一處處曾經沉睡的工礦遺存,如今變身新熱門區域,帶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北京西長安街延長線上的首鋼園,連綿山脈、鋼廠遺存、冬奧場館相互映襯,構成獨特景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的印象中,這裡高聳的冷卻塔曾是首都工業化的一大標誌。如今,冷卻塔旁由他擔當總設計師的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成為新地標。二○一○年十二月,占地面積達八百六十三萬平方公尺的鋼鐵巨人停下奔跑的腳步。從全面停產到重新規畫,從整體保護到有效更新,走過百年歷程的首鋼脫胎換骨。活化優化迎來新機進入新時代,隨著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持續推進,中國大陸一些工礦企業在關停、遷址、重組中遺留下大批老舊工業廠房、廢棄礦山,一度成為閒置資源,甚至是負資產。根據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二○一八年進行摸底調查,明確各類工業遺產近一千處。而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僅黃河流域就有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一千五百多萬畝,占大陸總量近百分之五十。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走進位於路北區的啟新水泥工業博物館,一邊是修舊如舊的水泥廠,陳列著水泥窯系統、發電機組等工業文物,以及從一八八九年至二○○八年間的二千餘卷工業檔案;另一邊是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一家家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特色餐廳充滿時尚氣息。「對於工礦遺存,首先要對瀕危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明確管理職責,實現有章可循。」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說。二○一八年,大陸發布《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確定五批共一百九十四項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各地也積極行動起來,如湖北省黃石市出台了工業遺產保護條例,江蘇省編制了工業遺產地圖,四川省發布了省級工業遺產名單等。「十三五」期間,中國大陸在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和區域對約四百萬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開展治理修復。進入「十四五」,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範圍較廣的重點區域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工礦遺存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是一項長期而系統化的工程,需要保持歷史定力與耐心。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工礦遺存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遺產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實現有機結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撐。」孫星說。巧用妙用湧動活力今年春天,享有盛譽的德國伊達斯建築論壇舉辦展覽,聚焦一個不同尋常的主題:浙江農村的廢棄採石場。一個幾十公尺高的赭色山石圍合的石宕,產生了獨特的聲學效果,被改造為上演傳統戲曲的劇場;另一個石宕則被改造為戶外展廳,石匠工人在那裡演示歷經千年的採石工藝;還有一些石宕被設計為茶室、書房,遊客站在依石而建的平台,可以觀賞優美風光……地處浙江南部的縉雲縣凝灰岩蘊藏量豐富,當地不少人長期以採石為生,縣域內有三千多座形態各異的礦洞遺跡,一部分還存在坍塌風險。當地獨樹一幟改造利用石宕的成果,在這次展覽上進行了展示。承擔設計工作的建築師徐甜甜說:「整個改造用時不到六個月,本著少干預、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資金投入並不多,但達到了藝術性、實用性、收益性兼具,實現了變廢為寶。」實施生態修復 煥發新生機四川省米易縣白馬鎮高龍村,是由工礦廢棄地通過復墾形成的移民新村。二○一二年開始,這裡被改造成千畝良田,六百多戶村民從礦山上搬下來,發展蔬菜種植,建起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小石村也曾因礦而興,後因煤礦關閉日漸蕭條。二○一七年,在外經商的當地村民岳付飛回到村裡,對村子重新規畫改造,通過發展民宿旅遊「起死回生」,村民漸漸返鄉,不少新村民紛紛來此落戶。近年來,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開展包括廢棄礦山復墾在內的生態修復,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盤活了存量建設用地,優化了產業佈局,一舉多得。動能轉換培育新業態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自一九九○年代起,大批陶瓷企業陸續搬出寸土寸金的城區,曾經輝煌的瓷廠廠房被閒置,一些廠區內汙水橫流、雜草叢生。承載著城市名片和歷史記憶的老工廠如何利用?「我們發現這座城市有大量從事工藝美術創作的『景漂』,如何利用這些老廠區的藝術氛圍,為他們創新創業提供平台,是實施陶溪川項目規畫設計的初衷。」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畫學院院長張傑說。今天,走在陶溪川,能夠看到昔日的老窯爐、燒煉車間被打造成美術館、博物館,過去燈火通明的彩繪車間化身為藝術工作室、教育研學基地。陶溪川開放以來吸引了二百餘位藝術家駐場創作,每周舉辦面向全國青年創客的創意集市。「工礦遺存並非升級發展中的歷史包袱,只要和當地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相結合,有選擇地加以保護,有效開發,就會激發出新的創造力、生產力。」張柏春說。有機融合催生新模式吉林省長春市東盛大街,吉林柴油機廠原址上建有一個充滿工業風的社區,現代建築與老廠房在這裡和諧共存。社區內的廣場上擺放著一件巨大的柴油發動機雕塑,弧形擋牆外側包裹著紅色的鏽板,按時間順序記錄了吉柴的發展歷史;沿擋牆走一圈,就能了解吉林柴油機廠的成就。整個社區既有濃厚歷史感,又充滿生機活力。「將工礦遺存與社區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平衡,為推進老工業基地類似遺存的深度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借鑑意義。」吉林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會長傅佳欣說。位於湖南省婁底市的冷水江銻煤礦區,開採利用超過一百二十年。這裡曾經廢渣堆占土地,山體植被荒蕪,石漠化嚴重,水體汙染,動植物多樣性退化,多處地面沉陷,房屋、耕地受損,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實施修復後,當地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碎片化分布的羊牯嶺碉堡、採礦演示場、錫礦山展覽館等豐富資源串聯起來,探索出「生態觀光+礦業文化+地質研學+紅色教育」新模式。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工礦遺存保護與利用過程中,存在定位不準、特色不彰、層級不高等現象,一窩蜂改造成產業園區項目,導致同質化競爭,有的陷入新的生存困境。張柏春認為,工礦遺存保護上不能泛化,並非所有老工礦都有保存價值;利用上不可一哄而上,應當實現精準化分類,明確發展的方向是什麼、開發的底線在哪裡。他認為,兼顧市場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應該是正確的開發方向。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咸陽送別之城霸業之地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廣州 兼容文化塑造千年商都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4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7【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