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徐州的漢風楚韻 文/記者王聖志、陳剛、朱程 |2025.10.25 語音朗讀 9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徐州博物館參觀遊玩。圖/新華社徐州文廟街區開街儀式節目表演。圖/受訪者提供徐州「彭城壹號」街區,遊客盡情遊玩。圖/新華社二○二三年徐州漢文化旅遊節表演。圖/受訪者提供2024年徐州漢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無人機表演。 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王聖志、陳剛、朱程這裡,六千漢俑列陣,金戈鐵馬氣勢如虹;這裡,刀筆石刻「漢書」,市井繁華躍然千年;這裡,漢墓鑿山為室,鏨痕盡顯工匠精神;這裡,漢玉瑩瑩生輝,溫潤光華流轉古今……豐富的漢代遺存,寫就一部立體的史詩。在徐州,「城下城」一眼縱覽千年,文化軸一脈貫通南北,「彭城七里」宛若穿越千年的歷史劇場。霓裳廣袖掠過青磚巷陌,漢服雅韻與快閃律動交相輝映,復刻著漢代市井的繁華。「拔劍泉邊」的非遺市集,將傳統文化糅進煙火人間。聽漢樂、賞漢舞、品漢宴,歷史文脈軸上的每一幀圖景,都是徐州文旅的亮麗名片,讓每一位旅人,都成為漢風故事的續寫者。活化歷史遺存,延續千年文脈。徐州,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日益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原址原真漢風灼灼以城市古稱命名的彭城廣場,商場林立、車水馬龍。人們不知道的是,鬧市之下,埋藏著徐州的前世記憶。沿著扶梯向下近六公尺,走進金色鋪首的紅漆大門,古老徐州面紗被層層掀開:漢時的水井,魏晉時的夯土台基,明時的街道,共同構成「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疊城奇觀。穿越歷史長河,這座近年建成開放的「城下城遺址博物館」,珍藏著徐州城的滄桑印跡,「原址原真」集中展示兩千六百年的建城史,讓漢代至明代的百姓生活更為具象。最妙的是那口地面以下十公尺左右的漢代古井,井水依然清冽。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時期,強盛的漢朝讓「漢族」、「漢語」、「漢字」等融入民族血液,流傳古今中外。「徐州是西漢楚國的封地,是漢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區,時至今日還留存有五百四十四處漢文化遺址遺跡、一萬二千一百三十七件漢代可移動文物,形成了『兩漢文化看徐州』的文化聲名。」徐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陳釗說。劉邦建漢後,把家鄉徐州提高到王國的地位,封其弟劉交為楚王,定都彭城。劉交統治時期,楚國經濟實力雄厚。根據漢代諸侯「宮室百官,制同京師」的原則,彭城的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拂去歷史煙塵,灼灼漢風的不同側面,集中呈現於有「徐州漢代三絕」之稱的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和漢墓。在現今的徐州漢文化景區,一九八四年工人們的一次偶然取土燒磚,揭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漢兵馬俑。獅子山漢俑坑中,六千餘尊陶俑靜立如林,或背負箭箙、引弓待發,或頭戴風盔、身披厚甲。步兵、車兵、騎兵、戰馬等各類彩繪兵馬俑形態各異,雖不及秦兵馬俑那般高大,但組成的龐大軍陣展現出浩浩軍威,反映了漢代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精細的製作工藝。漢陶俑除兵馬俑之外,還有儀仗俑、樂舞俑和侍俑。其中,來自馱籃山楚王墓的舞俑,體態呈優美的「S」形,長袖飄舞間,宛若傳來鐘鼓絲弦的齊鳴之音。徐州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石,則描繪著「一部繡像的漢代史」。雲龍湖畔,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裡藏有一千六百餘件漢畫像石,貴族車馬出行的盛大場面,百姓對搏比武的精采瞬間,舞樂雜技的歡快場景,無不栩栩如生。粗獷的線條裡,藏著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信仰,生動反映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獅子山楚王墓、龜山楚王墓、北洞山楚王墓……散布的漢墓,如星辰般共同組成中國保存最完整的西漢崖墓群序列。近年來,徐州地區先後發掘漢代墓葬約三千座,既有大型王級陵墓,也有數量眾多的中小型墓葬。「三絕之外,還有第四絕。」徐州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照建說,徐州漢玉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高峰,其高超的技藝和禮儀用途,成為徐州另一張漢文化名片。金縷玉衣、雙聯玉管、S形玉龍佩……部分文史專家認為,徐州發掘出土大量漢代楚國玉器,類別之齊全,造型之豐富,雕琢工藝之巧奪天工,代表了中國已出土漢玉的最高藝術水平,在漢玉的分期斷代、制度研究和絲綢之路的歷史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漢服是「行走的文化」二○二五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如火如荼。當徐州隊在綠茵場上熱血拚搏、迎戰各地對手時,賽場內外也成了地域文化的精采秀場。紅黑搭配、側系帷裳,一幕幕「精采好戲」,將漢畫像石上定格的舞姿活化……徐州啦啦隊隊服上飛揚的紋飾,既有現代運動張力,又蘊藏古樸漢風。這套隊服設計的靈魂,源自徐州睢寧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舞樂車馬圖》漢畫像石。二千年前,漢時人以刀為筆,以石為紙,雕刻出百變千奇的「石上史詩」。二千年後的今天,烈烈漢風滋養的徐州,延續城市文脈,賡續文化基因的步履不息,漢文化成為城市文化的鮮明符號。徐州雲龍漢服製作非遺技藝傳承人、六十三歲的李欣向記者展現了她的最新作品:漢畫像石中常見的出行場景被融入裙擺之中,服飾成為「行走的文化」。傳統與時尚交織,歷史與新潮共融。從小看奶奶做漢服的李欣,對漢服的華美魂牽夢繞。早在一九九一年,她就開設了一家手工漢服主題的服裝店。「現在國風成為潮流,一個月就能接到三百多件訂單。」李欣說,想讓更多人愛上漢服,既需要尊重傳統,從布料、紋飾、裁剪等全面考量,更要融入現代元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生活習慣。如今,在徐州的大街小巷,愈來愈多年輕人身著古裝,以為傳統文化「代言」為榮。有山有水有故事守正創新,方能激發文化活力。在徐州文化軸「彭城七里」中,可以看見文脈裡的新徐州。南起雲龍山疊翠蒼茫,北至黃河故道波光瀲灧,這條長約七里的軸線,橫穿徐州老城區,將歷史文脈節點結珠成鏈。從雲龍山腳下四千三百年前的下圓墩遺址,到故黃河旁的黃樓,二百多處歷史文化遺存在保護與開發中煥然一新。「徐州的文化底蘊深厚,是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蘇軾故地,是一座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城市。而這些故事,在『彭城七里』文脈中軸上都能找到『注腳』。」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沙波說。活化傳統文化,數字科技賦能。習武射箭、臨摹拓片,在沛縣歌風台,傳統「君子六藝」均能實景體驗。AI換裝、5D影院,在豐縣漢皇祖陵,傳統國風有了現代表達。待到夜幕降臨,徐州方特樂園的《大風歌》,以真人表演與幻影成像交織,重現漢代風雲;文廟街區的全息投影,讓人在漫天星河中發出「明月幾時有」的感嘆……文化瑰寶重煥生機,遊客流連忘返。徐州「國潮漢風」文旅品牌不斷擦亮:二○二四年遊客接待總量破億,重點景區遊客接待量和旅遊收入增幅均近百分之二十;今年上半年,全市A級景區共接待遊客三千二百六十二點三七萬人次、遊客消費達人民幣一百零六點五七億元,分別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二六、百分之十六點九七。創新創意競迸發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戶部山頂的戲馬台上,西楚霸王項羽在此留下「秋風戲馬」的千古絕唱;徐州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傍山而建,雕花門扉見證數百年光陰的流逝……在徐州古城中心的戶部山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楚漢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綿延疊加,近年來,一批兼具文化性、體驗性的豐富業態入駐其間。在煙火氣、文藝範、科技化的邂逅中,文化創新創意競相迸發。翰林書社主理人董琦說,結合徐州本地文化IP,書社開發的「楚漢風雲戲馬台」等主題系列文創產品已累計銷售超萬套,實現文化創新與商業效益的同步提升。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如水的歌聲2025.10.1902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3【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祈福.勝尾寺2025.10.20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8【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9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10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文創之旅】藏經洞發現125年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