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雲南普洱 一杯咖啡改變茶鄉

文/記者吉哲鵬、楊靜 |2022.04.09
3310觀看次
字級
雲南普洱市思茅區一家企業的咖啡晒場,工作人員在翻晒咖啡。 圖/新華社
咖啡師(左)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小凹子咖啡莊園內製作咖啡。 圖/新華社
雲南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及周邊開始種植咖啡。 圖/新華社
大開河村的村民採摘咖啡果。圖/新華社
村民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小凹子咖啡莊園內進行咖啡育苗。圖/新華社
在雲南普洱愛伲莊園咖啡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在烘焙豆生產線上忙碌。圖/新華社
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野鴨塘河谷咖啡莊園內,楊鴻簡(左一)為一群年輕人介紹咖啡知識。圖/新華社

文/記者吉哲鵬、楊靜

以茶馬古道、野生古茶樹和普洱茶聞名的雲南省普洱市,近年來成為中國大陸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咖啡產區,「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獨特風味,觸動著世界的味蕾。

相比茶葉,咖啡在普洱市的種植歷史要短得多。北回歸線穿境而過,熱區面積廣闊,有充足的降水、良好的生態,是適宜咖啡生長的「黃金地帶」。

在改革開放初期,普洱市僅零星種植百餘畝咖啡。一九八○年代末,當地把咖啡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骨幹產業。

近年來,從每年的十一月到隔年三月底,果實纍纍的咖啡種植園成為山區的靚麗風景,滿載咖啡豆的貨車在收購站和種植園之間穿梭。

隨著種植面積增加、產量提高,二○一二年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普洱「中國咖啡之都」稱號。

感受遠山咖啡味道

自十八大以來,普洱就開始發力咖啡種植、研發、加工、銷售、倉儲等全產業鏈,專門設立市、縣兩級咖啡產業管理部門,率先在大陸啟動咖啡生豆目標價格保險,大力培育咖啡企業。

種植標準和國際接軌。普洱市有三十多萬畝咖啡獲得雀巢認證,十萬餘畝咖啡獲得星巴克認證,二萬八千畝咖啡獲得有機認證,二萬多畝咖啡獲得雨林聯盟認證。

國家咖啡檢測重點實驗室、雲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普洱成為全國咖啡科研、教學、服務保障機構集中的地方。

「我們還建設了國際性咖啡交易平台和產業服務平台,持續向全球發布咖啡價格指數,目前累計完成商業咖啡豆交易量十三萬噸。」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永剛說。

跟著潮流走,當地一批本土企業脫穎而出。在普洱愛伲莊園咖啡有限公司,掛耳包、烘焙豆生產線一片忙碌;在普洱昕藝咖啡館,創業者施藝昕精心挑選的本地咖啡豆廣受好評。「這是一種口感審美,我想讓更多的人通過味蕾來感受遠山的味道。」她說。

統計顯示,雲南已成為大陸咖啡種植第一大省。二○二一年普洱咖啡種植面積達六十六萬八千畝、產量四萬六千噸,是大陸咖啡產量、產值最高的地市,還帶動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種植咖啡三十餘萬畝。

一粒魔豆振興鄉村

如今,「Puer」不僅僅是普洱茶的專屬名詞,還愈來愈頻繁地出現在全球咖啡愛好者的視野裡。

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雲南咖啡迎來新一輪市場風口。「去年至今,雲南阿拉比卡咖啡豆收購價漲至每公斤三十多元(人民幣),在農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愈加顯著。二○二一年,普洱咖農來自咖啡的人均收入達四千一百七十五元(人民幣)。」王永剛說。

在普洱市孟連縣,去年冬天至今,咖啡產業為包括拉祜族、佤族等直過民族在內的當地群眾增加收入達人民幣一點五億元。

「我家種了十八畝咖啡,現在價格好,每公斤鮮果賣到四點七元。」孟連縣勐馬鎮帕亮村拉祜族脫貧群眾娜努說,目前咖啡鮮果已經賣了人民幣四萬多元,地裡的還能賣到人民幣三萬元左右。

近年來,不少返鄉創業者、部隊退伍老兵、大學畢業生因為咖啡紮根山鄉。

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經過森林、小河後,就到了普洱市思茅區野鴨塘河谷咖啡莊園。去年九月,「九○後」楊鴻簡辭去工作,決心以咖啡園為中心,打造咖旅融合的農莊。

「現在交通、物流、網絡都很發達,我想通過咖啡,讓家鄉的物產走出大山。」正在修剪咖啡樹的楊鴻簡說。

咖啡豆雖小,卻是重要的國際大宗商品。在大山裡,咖啡種植戶用手機查詢國際咖啡期貨價、當地企業收購價,創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品牌。

設立在普洱的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負責人劉海峰最近忙著籌辦第十屆普洱咖啡生豆大賽。「生豆大賽讓好豆子脫穎而出,也讓農戶增強『好豆好價』的市場意識。」劉海峰說,今年已收到一百二十組參賽豆,創歷史新高。



滿園咖啡香

從外銷到內銷需求增強

「風.朝雨」、「雅.邦彥」、「頌.其琛」……在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門面不大的奧萊咖啡店裝潢講究,店內「風、雅、頌」國風系列咖啡讓人眼前一亮。

「以往公司每年要出口6000多噸咖啡豆。從去年開始,我們的豆子全部轉為大陸銷售,訂單都已經排滿了,還開發出這些烘焙豆產品。」普洱奧萊咖啡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春宏說,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充滿想像力的待開發空間,就是最大的產業風口。

面對長期處於原料供應端的短板,普洱正改造中低產咖啡園,引進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咖旅融合產業。

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種植了1萬餘畝咖啡,240多戶村民都是咖啡農。近年來,隨著「咖二代」華潤梅的回歸,村裡的有機精品咖啡事業風生水起,特色農業莊園穩步推進,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人民幣1.84萬元。

「我們合作社精品咖啡豆年產量50多噸,每公斤價格在60元(人民幣)左右,告別了『1公斤咖啡豆換不來1杯咖啡』的歷史。」華潤梅說。

咖啡粉絲循香而來

山上咖啡紅,杯中咖啡香。

早春3月,陽光明媚,群山環抱中的普洱市思茅區小凹子咖啡莊園裡傳來歡聲笑語。去年至今,已有2萬多名咖啡愛好者循香至此。

80歲的高級農藝師廖秀桂花了20多年時間,利用300多畝荒坡建成這座特色咖啡園。「與其說普洱發展了咖啡產業,不如說是改革開放造就了普洱咖啡。」廖秀桂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