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百工》 《江戶百業》
圖/健行文化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日本的江戶時代是指1603年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將軍」,開啟了江戶幕府,直到1867年15代將軍德川慶喜將大政歸還給明治天皇為止。這260多年間,雖然算是中央集權統治,卻是日本昭和時代之前,少有的一段沒有內、外戰爭的和平年代,因此安定的統治,帶來經濟的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庶民生活也因商業活絡而更加豐富多元。
江戶時代,雖因鎖國,在科技方面落後講究科學研究的歐美一段時間,任何工作或東西,都以手工為主,這也創造了日本職業的精細分工和講究產品的細膩。
國人喜歡吃的日式料理,如壽司、天婦羅和蕎麥麵等,都是從江戶時代開始創造出來的;筆者在三峽老街看到一家「吳服店」,這名稱也是江戶時代開始有的。台灣以前許多行業,還流行徒弟制度,任何技術或工作的學習,拜師學藝10年,都在師傅主人家度過,從雜務開始做,10年後才能出師,這也是經江戶時代到日治台灣,沿襲到民國40、50年代台灣。
江戶時代由於經濟繁榮,生活豐富,百業衍生,也自然養活了許多職人或匠工。日本專門研究江戶時代庶民生活的編輯人飯田泰子所著《江戶百工》和《江戶百業》兩本書,去年已由章蓓蕾女士翻譯成中文,台灣人對日本文化有興趣者甚多,以及因受日本殖民50年,許多行業名稱或職匠制度,還留有不少日本流傳下來痕跡,這本書無異是一本有趣,且可尋根究源的書籍。
百工百業分工細膩
這兩本書其實就是一部書,《江戶百工》算是上冊,專門介紹江戶時期有關「食」、「住」和「醫療」的行業和職工,這部分算是人生中基本生活的要素,人一定要吃、有得住,有醫療,才能活下去,故副書名即是:「打造江戶富足生活基礎的匠人」。《江戶百業》算是下冊,是介紹「衣飾」和「娛樂」等行業和職人,故副書名取作:「豐富江戶流行文化的職人」。
不管那種行業或匠人、職人,這兩本書介紹了數百種江戶時代的職業和工作,每本書還各有五百多幅圖畫,可謂圖重於文的書,這當然是眼見為憑,因為有些行業現在已消失,或被機器取代了,沒看留存下來的圖繪,光看文字難以了解。
醫生也是匠人之列
讀這套書,讀者當會驚訝江戶百工百業分工之細,當然現在也一樣。但江戶時代,令筆者敬佩的是,重視資源回收,大家不亂丟東西,因此鍋子壞了,街頭就有一種補鍋匠,到處在幫人修補鍋子。另外,也有「舊傘販」的行業,專門收購破損舊傘,或以新傘換售。
這些行業和職人,台灣都看不到了,有些職業,甚至不修理小東西,像以前水龍頭滴水,台灣的水電工,能換軟皮墊的就換軟皮墊就好,收個小工錢,現在一律要你換個新水龍頭,且說是行規。這一花,連工錢總要近3000元。
另外,江戶時代的房子和家具等,以木造為多,故當時最賺錢的是稱之為「大工」的木匠。而醫療業為何歸在匠人,乃當時所謂「醫生」皆不須考證照,一切拜師或自學,從草藥知識開始學起;有趣的是,當時的獸醫,名稱叫「伯樂」呢!
總之,這套書不僅讓人知道一些江戶職業,它們也傳承下去日本現代職人的精神,其實,讀了之後,也可省思,原來社會是由數百、數千種行業構成的,這點現在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