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金多誠
復原力一直都在你的內心裡,你要做的,就是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你的內蘊力量和資源。
──留佩萱
2020年年初,Covid-19迅速擴散成全球大流行,本來尋常的日子,被迫插入排隊買口罩、買酒精、防護清消、分流上班、按時看確診數字、關注國際媒體找真相……自己的生活也正面臨無法逆轉的巨變,需要迅速做出決定,並且付諸實行,心裡的焦慮、挫折、茫然如影隨形。
2021年5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再次面臨無可抗力的變數,自己的工作生涯也面臨轉換,各種不可控的複雜因素悄悄潛入,一切一切,需要不斷打掉重練,讓內心與生活重新建立軌道。過程中,心中的糾結、自我懷疑、退縮封閉、失落孤獨,伴隨著內在悄然升起的力量、沉澱、振作、出發,一路上跌跌撞撞、走得很慢……多麼希望有「專家」循序漸進的指點,幫助自己能有機的、有持續力地面對「變是常態」的人生之路!
處理心理傷口的能力
因緣巧合,我被一位心理諮商師書寫的起心動念吸引了:「疫情帶來劇烈衝擊,但是世界上許多人還是繼續努力的生活,在紛亂、失敗、心碎、痛楚當中,繼續度過每一天。也因為被如此美麗的韌性與生命力所感動,我決定開始寫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尋找復原力》!一本以深厚學養與諮商專業為基礎,行文條理井然卻充滿「溫度」的書。作者留佩萱是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目前在美國安堤大學西雅圖分校心理諮商研究所擔任教職,也是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EMDR受訓治療師以及認證臨床創傷治療師。
心理學家將復原力(Resilience)定義為「一個人從逆境中彈回的能力」。留佩萱進一步解釋:「復原力就是處理心理傷口的能力……在傷口癒合後,站起來。再一次重新開始,這就是復原力。」
隨著年歲與歷練增長,我們都漸漸能理解與接受「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事實,但是,為什麼有些人遭逢「變」時,可以繼續前進?有些人卻就此卡住?無論答案是什麼,重點是,當事件發生時,我們最能掌握的,是自己要如何回應。作者認為:「復原力並不是天生注定,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幫助自己建立復原力。」
她更進一步說:「有復原力並不表示跌落時不會感覺痛楚、崩解、失望;相反地,有復原力表示你願意自己去感受情緒,從每一次跌跤經驗中去探索學到了什麼,然後帶著這些新知識和體會站起來,再一次重新開始。」換句話說, 每一次跌跤都是讓復原力更強的機會。
此時此刻就是起點
作者首先說明6項復原力技能的義涵,包括自我覺察、自我調節、心智敏捷、樂觀、自我效能與連結,也鼓勵我們評量一下自己過去遭遇逆境時,運用這些技能的程度。有了對自己初步的了解,再逐步進入深度引導,幫助我們建立、培養、加強復原力,真正從逆境中彈回來,重新站起來。
全書的第二部分告訴讀者在情緒與身體裡尋找、建立復原力,教導如何覺察情緒和身體感受,也學習如何面對與調節情緒。其中有一個練習我特別受用,就是作者提出「把自己想像成天空,可以容納每一種氣候」的練習。氣候如同不斷變化的情緒,有情緒時,我們學著把自己變成天空,任由情緒來去。再透過對自己仁慈、理解與覺察來疼惜自己。
其他還包括如何學習失去、如何傾聽健康與不健康的內疚、如何和抱怨好好相處、如何傾聽身體傳遞的訊息、如何向孤獨靠近好好愛內心的孩子……。
第三部分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大腦,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常用的慣性思考模式、如何看待挫折與失敗;進一步建立成長心態、讓思考有彈性、學習樂觀思考、在逆境中善用自己的優點。
第四部分談論建立復原力的重要基礎──人際關係品質。細膩的分析如何建立人與人的真摯連結,包括當關係出現裂縫時如何修補、如何真心誠意的道歉、當別人分享喜悅時該如何回應、如何同理傾聽等等。
書的最後談每一次困境與危機過後所體會的意義和確立人生核心價值,對建立高度復原力的重要性。
在跟著作者的指引練習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是:無論現在處在什麼樣的狀態與情境,即使是讓人措手不及、直落情緒谷底、錯綜複雜難以梳理……只要我們願意,復原力可以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更強大,當我們內在更強大,就更有能量幫助自己、也能成為「接住」他人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