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爺的開心農場》
圖/社團法人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提供
《美樂村的萵苣王國》
圖/社團法人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提供
文/李明足
各類型繪本故事由圖文交織呈現,有的偏向知識傳達,有的偏向親情抒發,有的寄寓哲理思考,或是展現詩句美學。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繪本書寫當地文化民情、生活習俗、或地方特產等等,我歸類為地方繪本。
創作這類「有所本」的地方繪本,看似簡單,如果沒有親臨該地,或用心研究踏查,其故事圖文容易遭當地住民質疑,也無法打動讀者。在台灣很少縣市願意長期為小讀者培訓在地素人書寫繪本,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算是奇葩了。他們鼓勵關愛雲林的創作者,為家鄉的創作繪本,至今已出版一百多本。透過雲林地方繪本,讓更多孩子認識雲林的風土民情。以下是其中兩本書寫雲林食農的繪本。
麥寮原來是萵苣王國
翻開《美樂村的萵苣王國》描寫萵苣寶寶從歐洲引進雲林麥寮(又叫美樂村)的故事。剛開始當地農民辛勤栽種,卻遭遇颱風天災;農民因而學會「契作管理」:有的種作,有的把萵苣整理出貨,有的負責買賣,讓萵苣和其他蔬果可以賣到全台灣,甚至到國外。
讀完這故事,我和孩子一樣,第一次知道原來我們在知名的速食店、便利商店吃的沙拉、漢堡、三明治,其中的萵苣來自雲林麥寮。原來麥寮不是只有六輕工業而已,還是栽種萵苣的最大農區。
這本以水彩完成圖像的繪本,除了是萵苣寶寶成長記,親子閱讀過程,知道萵苣種苗的由來,也了解蔬果除了種植外,也要做好的管理和銷售,這些常識幫助都會親子長知識,如果爸媽願意,也可以驅車直接到麥寮產地,觀察一大片綠油油的萵苣成長。透過繪本,孩子還能觀察或下田學習,是一項潛移默化的食農教育。
金老爺為何開農場
《金老爺的開心農場》書中角色和物件以近似兒童的樸拙技法剪裁,配上水彩背景。故事開始是一位金老爺獨居在偌大農場,剛開始只養雞鴨兔,接著猴子來了,黑鵝來了,小松鼠來了。農場除了很多果樹外,增加很多小動物。這些小動物不只為農場除雜草,還幫忙趕走小偷。農場變成一座充滿生機的園地,成為金老爺的開心農場。
此故事是依據真實存在的原型:以雲林縣褒忠鄉的退休董事長曾先生免費供人採摘的有機農場為主,再融合同縣的幾位善心農場主人,一起形塑而成。
除了共讀這本繪本外,爸媽還可延伸故事,告訴孩子農場主人的故事。甚至親子帶著書,走進故事真實場景,去拜訪善心的農場的主人,聽聽農主人親口敘述自己的童年,學習他的善行。這種在地繪本的體驗,絕非虛構故事做得到的。
走讀是地方繪本的特點
過去,所謂「家鄉」只限於出生地;如今大家共識:只要對當地有認同感就是家鄉。試想,身為爸媽的我們,可以跟孩子周詳談家鄉的文化習俗,物產飲食,環境特色嗎?這樣看來,雲林縣故事館數十年來,培訓熱心素人將家鄉的風土民情,轉化成一本本地方繪本,傳承給下一代,此舉實在不容易。
孩子會因為閱讀家鄉,走讀家鄉,更能認同自己的家鄉,孩子對地方的認知更深入。在這共知、共識、共行的時代,地方繪本不只嘉惠本地親子;其他孩子也可以藉由閱讀該地方故事,了解當地特色。所以,閱讀地方繪本,著實有深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