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 如何排除體內溼氣?

文/吳建東中醫師 |2022.02.19
1765觀看次
字級
薏苡仁是最多人知道的除溼藥物。圖/吳建東中醫師
練五禽之戲,除溼效果更好。 圖/吳建東中醫師

文/吳建東中醫師

初春時節,氣候變化大,一下子出太陽,一下子又陰雨綿綿不停,身體總覺得疲倦沉重,胃口變得不好,排便也不順,因此想說是不是體內溼氣太重,該服用除溼茶,來排除一些溼氣,讓精神清爽一些。請稍等一下,在除溼之前,我們必須先確認是否體內真的溼氣過多,以免排溼不慎,無溼氣硬要利溼,反而傷了元氣。

首先我們要了解溼是什麼,溼是六種外在影響身體機能的病因之一。中醫將氣候的類型分作六種,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在正確的時節出現正確的類型,就稱之為六氣,比如說風氣屬春季、暑氣屬夏季之類,但要是這六氣表現得過多,或是在某時間出現不屬於該季節的氣候,就是一種不正之氣,稱之為六邪或六淫。

溼氣屬長夏,季節交替的時候容易產生溼氣,其特徵就是這時候最容易下雨,身體也溼溼黏黏的,不爽快,而如果長期待在潮溼的環境,或是涉水淋雨,也會導致溼氣侵犯人體,此稱之為外溼。溼與脾胃屬於同一系統,脾胃最容易受溼氣影響,其次呼吸系統的肺與泌尿系統的腎也與水分的代謝有關,如果這些臟腑出問題,導致水分不易排出而累積在體內,也容易因此而產生溼氣,此稱之為內溼。

溼氣容易導致氣血循環不佳,也容易損傷陽氣,因此會有疲倦乏力、胸悶、呼吸不順等症狀。又因溼氣容易影響脾胃,因此會有胃口不佳、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大便不順等症狀。如果溼氣存在於肌肉筋骨,就會有頭昏頭重、關節痠痛、四肢沉重等現象,因為溼氣易向下行,嚴重的話,還會有下肢水腫的症狀。如果溼氣在體表,更會容易出現皮膚癢、長疹、起水泡等症狀,因此有許多人一看到皮膚有問題,就覺得溼氣重,但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引發皮膚問題,還是需要仔細辨別。

薏苡仁可能是最多人知道的除溼藥物,然而薏苡仁主要是對付脾胃的溼氣,而其效力也較弱,因此需要久用或大量使用。豆類也是常見的除溼食物,如紅豆、綠豆等等。更進階的,如茯苓、白朮、澤瀉,也是常見的除溼藥物。然而,這些藥物的效力比較強,使用前,請務必諮詢中醫師,以免用錯反而傷身。

如果這些取得不易,或者是沒時間準備,有更安全的除溼手段,那就是多活動。溼氣會在體內留存,有大一部分是因為身體缺乏活動,氣血循環不良,導致體內水分代謝不佳而引起。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請您避免久坐或久臥;如果可以的話,也請多運動,跑步、騎車、打球都好,如能練五禽之戲、打太極拳,效果就更好了。

飲食清淡是一定要的,也要特別避免冰品、含糖及油膩食物、精緻澱粉等等,相對地可以多使用有排溼作用的食物,如上述提到的薏苡仁、豆類,或是蔥、薑、海帶、海藻、冬瓜、蘿蔔、山藥之類,芥末也有除溼的作用,但要注意是,使用以芥菜子作成的黃芥末,而非辣根作成的綠芥末,也非山葵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