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雨水節氣 4事養生增強抵抗力 |2022.02.19 語音朗讀 30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本報綜合報導】今天(19日)是「雨水」,24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就是雨水節氣的開始,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是雨量變化的節令,農夫開始播種。這時大氣環流處於調整階段,忽冷忽熱,乍暖還寒,也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時期之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雨水的到來,提醒人們該為一年的好收成謀畫了。雨水落在枯木上得以逢春,落在乾裂的黃土地上,種子得以發芽;萬物都渴望著這一場甘霖,等待新生;此時不少花卉、草木開始冒新芽,大地欣欣向榮。雨水之後,雖然草木萌動,天氣回暖,正所謂「春回大地挾溼氣,脾胃最易受侵襲。」因此,雨水的養生,重在「防溼邪、調脾胃」。延伸閱讀》》中醫教你如何排除體內溼氣?一、春季多雨,防溼邪、調脾胃防溼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節氣降雨多,出門最好帶把傘,這樣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溼衣裹身而感受寒溼會引發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溼邪,應及時祛除。感受外溼,邪未深入,可從表而解。例如,喝杯溫熱的紅糖薑棗茶,泡個熱水腳,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溼。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內溼。說到內溼,就離不開脾胃。因此我們強調,雨水養生,重調脾胃。「雨水」養生重在防溼邪、調脾胃。圖/ingimage雨水節氣多雨、多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脾五行屬土,喜燥惡溼,最易為溼所困。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雨水節氣一是因為氣候多雨多溼易傷脾胃,二是因為春季肝臟當令,易克脾土而傷脾胃。因此,雨水養生,當以調養脾胃為主。調理脾胃既要食補,還要調暢情志,配合適量運動。二、藥膳食補,宜「少酸多甘」五行學說,肝屬木,與春相應,春主發,所以中醫認為春季養生,在養肝。建議日常飲食宜「少酸多甘」一則酸味入肝,會使得肝氣更旺;二則酸性收澀,不適合春天的生發之氣。飲食上可多吃百合、荸薺或桂圓等口感微甜的甘潤食物。雨水飲食宜「少酸多甘」,可多吃百合、荸薺或桂圓等口感微甜的甘潤食物。圖╱取自網路三、調暢情志,形神皆養除了飲食,「精神調攝」在雨水節氣也顯得非常重要。雨水,時值早春,陽氣生發。春季肝臟當令,肝氣較旺,人們一方面精神煥發;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氣生發太過,覺得自己脾氣暴躁、性急易怒、煩躁不安;還有一些人則因肝氣不疏,而鬱鬱寡歡、心情抑鬱。從臟腑五行生剋的角度,肝木旺會克脾土,使人變得「沒有胃口」。所以,雨水養生強調形神皆養,不但要養身體,還要心境平和,使肝氣不橫逆,脾胃自安寧。延伸閱讀》》節氣養生‧五色蔬果穀芽 生菜捲四、適當運動,生陽排溼初春,人體陽氣開始生發,氣血偏於外行,體內供應相對不足;加之雨水時節,自然界溼氣重,人體的脾胃被溼邪所困,易導致中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疲勞、乏力、頭昏腦漲等不適症狀;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連天、昏昏沉沉沒精神,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睏」。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多睡覺,而是應當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溼。同時,運動也順應了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但經過一冬的蟄伏,早春時節不宜做劇烈運動。初春,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大,作息最好早睡早起,清晨出門運動,最好穿上外套,加強頸部與四肢保暖。雨水應當做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溼。圖/123RF 前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 如何排除體內溼氣? 下一篇文章 換一個 健康人的腦袋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5【老師的話】 解決煩惱的妙方2025.07.0506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07【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2025.07.0508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09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10戴維思 用一萬步希望教養早產雙胞胎2025.07.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