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 陳玲芳 |2025.07.05 語音朗讀 10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登山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但在享受山林芬多精的同時,我們的雙腳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圖/Pexels預防足底不適,可使用登山杖,幫助分散身體的重量,減輕雙腳的負擔。圖/Pexels圖/馬光中醫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揮灑汗水,登頂遠眺,群山環繞的壯闊美景總能洗滌身心。然而,當您拖著略顯疲憊的步伐下山,回到溫暖的家後,隔天清晨,腳跟傳來的陣陣刺痛,是否讓您美好的登山回憶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很有可能就是惱人的「足底筋膜炎」或中醫所謂的「筋痹」、「骨痹」找上門了。登山,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不僅能鍛鍊心肺功能與肌力,更能讓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然而,在享受山林芬多精的同時,我們的雙腳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平的路面、長時間的行走、負重以及下坡時的衝擊力,都可能對足底的軟組織造成過度的拉扯與負擔。台北信義馬光中醫診所吳奕璇中醫師表示,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足底筋膜是一條厚厚的纖維組織帶,從腳跟延伸至腳趾,負責維持足弓的穩定性,並在我們行走或跑步時吸收地面的衝擊力。當這條筋膜因過度使用、不當受力或其他因素而發炎時,就會產生足底筋膜炎。在中醫的角度來看,足跟痛多屬於「痹證」的範疇,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有關。長時間的勞損、外力損傷(如登山時的扭傷或過度摩擦),以及體質虛弱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局部氣血瘀滯、筋脈失養,從而引發疼痛。此外,中醫也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或風寒溼邪侵襲經絡,也可能導致足跟痛的發生。為何總在登山後發作足底筋膜炎為何常常在登山後發作,吳奕璇中醫師歸納出以下5大原因:1.過度使用與負重(勞損氣血):登山屬於高強度的活動,長時間的行走和背負裝備會使足底筋膜承受超出負荷的壓力,造成微小的撕裂傷,同時也耗傷氣血,導致局部供養不足。2.不平的路面與地形(經絡受阻):山區路面崎嶇不平,需要足部不斷調整以保持平衡,這會增加足底筋膜的張力和摩擦,也容易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3.下坡的衝擊力(瘀血阻絡):下坡時,身體的重量會集中在腳跟,對足底筋膜造成強烈的衝擊,更容易引發炎症,甚至造成局部瘀血,阻礙經絡。4.不合適的鞋子(外邪入侵):登山鞋如果缺乏足夠的支撐性、緩震效果不佳,或者尺寸不合腳,都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的負擔,甚至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使風寒溼邪侵襲足部經絡。5.缺乏足夠的伸展與熱身(氣血不暢):登山前若沒有充分伸展足部和小腿肌肉,或登山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引發疼痛。足底筋膜炎常見症狀典型的足底筋膜炎症狀,是早晨起床或久坐站起時,腳跟底部出現如針刺般的劇烈疼痛,就是中醫認為的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的表現,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可能會稍微緩解,但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症狀又會加重。吳奕璇指出,其他可能出現症狀包括:腳跟底部有壓痛點;腳底緊繃感,亦即中醫所謂的「筋脈拘急」;疼痛可能會延伸至足弓。5招預防足底不適1.選擇合適的登山鞋:確保鞋子具有良好的支撐性、緩震效果和抓地力,並選擇合腳的尺寸。2.充分的熱身與伸展:登山前進行足部、小腿和腿部的伸展運動,增加肌肉的彈性和柔軟度,並可輕輕按揉足底的湧泉穴,以溫通經絡。3.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根據自身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登山路線和強度,避免一次性過度運動。4.使用登山杖:登山杖可幫助分散身體重量,減輕雙腳負擔,尤其是在下坡時。5.適時休息:登山途中適時休息,讓足部得到放鬆,並可輕輕拍打或按揉小腿和足底,促進氣血循環。登山後的放鬆與伸展吳奕璇中醫師建議,登山結束後,應進行足底和小腿肌肉的伸展,如下:靠牆小腿伸展:面向牆壁,一腳向後伸直,腳跟踩地,身體向前傾,感受小腿後側的拉伸。足底筋膜伸展:將腳尖抵住牆壁或階梯邊緣,身體向前傾,感受足底的拉伸。滾網球或按摩球:將網球或按摩球放在腳底,輕輕滾動按摩足底筋膜。冰敷:若腳跟出現疼痛或腫脹,可使用冰敷袋敷在患處,每次約15-20分鐘,有助於消炎止痛。穴位按摩輔助舒緩吳奕璇中醫師說,為了避免或減輕登山後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的困擾,除了西醫建議的方法外,還可以結合中醫的穴位按摩:1.湧泉穴位置:位於足底前1/3處,當彎曲腳趾時,腳底會出現一個凹陷處。功效:滋陰降火、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強筋壯骨,對於足跟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湧泉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2.太谿穴位置:位於足內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功效:滋補腎陰、強腰壯足、通經活絡,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足跟痛有幫助。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太谿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3.昆侖穴位置:位於足外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功效:疏通足部經絡、活血止痛、舒筋活絡,對於緩解足跟及踝關節的疼痛有作用。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昆侖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按摩注意事項:按摩時力度要輕柔,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宜,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不適。吳奕璇中醫師提醒,倘若足跟痛持續不見改善,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應盡快尋求骨科醫師或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與治療,方能早日重拾登山的樂趣。 前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 下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8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聊聊心裡事】金錢的意義 為什麼談錢容易傷感情? 作者其他文章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維生素C水果 紅心芭樂含量最高台北國際食品展 規模創新高登山前充分熱身 避免足底筋膜炎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夏至養生清熱安神 飲食清淡少碰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