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三十年前冷戰結束後,美國掌握全球霸權。隨後,美國奉行接觸政策,協助中國大陸變得更富裕,推動對華投資,歡迎大陸加入全球貿易體系。
然而,中國大陸並未成為美國期望中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也未遵從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甚至在各領域出現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跡象。華府的危機意識因而升高,對大陸的政策逐漸轉向對抗和圍堵。
政治專家指出,目前的狀況不算意外,因為中國大陸的做法符合現實主義,美國難以指責大陸領導人謀求稱霸亞洲進而成為全球最強大國家,因為美國過去也是經由類似的過程崛起。此外,美國也演繹了現實主義的邏輯,長期以來持續反對其他地區霸權興起,把中國大陸視為直接威脅,試圖加以遏制,產生不可避免的競爭和衝突。
大多數美國人不承認北京的成長之路和華府類似,他們宣稱美國是崇高的民主國家,中國大陸則是專制極權體制;專家指出,大陸的實力快速成長,理所當然想透過軍事和經濟實力保護自身利益,並建立對自己更有利的國際秩序。
美國官員坦言,大陸的崛起勢不可擋,曾在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內擔任官員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過去的接觸政策徒具象徵性,「沒有任何價值」。
全球化趨勢,讓美國難以獨自對中國大陸施加壓力,也決定聯合盟國,在貿易、科技、軍事和外交領域打壓中國大陸,明確認定中國大陸是主要威脅。
美國總統拜登維持川普時期對中國大陸加徵的關稅和不可靠實體清單、技術與設備管制、禁售令等措施,使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情勢持續緊繃。在美國的拉攏下,澳洲、印度、日本和歐洲國家提出「印太戰略」,除了有地緣政治的考量外,也有經濟方面的考量。
中國大陸為應對這些挑戰,已推出「國內國外雙循環」經濟成長模式與科技自主創新等對策;面對美國日益升高的打壓力道,將加強反制。
大陸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表示,美中已陷入「新冷戰」競爭,兩國關係恐難在短期內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