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許多父母願意讓下一代與自己同住。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南韓的住房成本偏高,求職不易且難以獲得理想待遇,導致許多三十到四十歲的成年人仍居住在父母家中,由父母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甚至向父母索要生活開銷;這個族群被稱為「袋鼠族」,但許多父母不以為意。
「袋鼠族」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當地媒體藉此比喻已到就業年齡,卻以薪水過低等理由依賴父母的年輕人,有如已經成年卻未離開育兒袋的袋鼠。在南韓,袋鼠族通常是指年過三十仍與父母同住的未婚者。
南韓社會壓力極大,且就業市場持續萎靡,讓年輕世代求職者飽受壓力;官方數據顯示,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間,青年失業率從百分之五點七飆升至百分之十二,二○○○年降至百分之八,二○二○為百分之九;許多民眾自嘲生活在「地獄朝鮮」(Hell Joseon);訪調顯示,七成五的年輕南韓人希望移民到其他地方。
首爾國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李喆熙(Lee Chul-hee,音譯)表示,南韓的經濟現實面,讓年輕世代難以實現經濟獨立。首爾等大城市的房價飆漲,加上就業市場不穩定,讓三十到四十歲的人更難從父母家搬出去獨立生活。
這種艱困的環境,促使許多父母設法庇護自己的兒女,即使下一代已經成年;今年六十一歲的李英宇(Lee Young-wook,音譯),兒子已經三十一歲,目前仍與他同住。
李英宇的住家是位於首爾郊區的小公寓,僅夠他們一家三口同住,他的兒子短期內也不打算遷出;但李英宇表示,住在家裡能幫兒子節省一些開支,減輕經濟壓力;他說:「說實話,我不忍心讓兒子受苦,我願意當他的靠山。」
南韓國家統計局的最新報告指出,該國三十至四十歲的未婚成年人中,超過一半仍與父母同住;四十至四十四歲的未婚成人,則有四成四住在父母家中。報告並指出,與父母同住者,有四成二的工作狀況是待業中。
這項訪調引發關切,也加深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袋鼠族多數是人生的輸家,疲憊的上一代卻須分攤成年子女的負擔。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南韓的文化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子女與父母一起生活到成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南韓國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桂奉武(Kye Bong-oh,音譯)表示:「袋鼠族在南韓並非特殊現象,三十多歲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率,從一九八○年代到二○一○年代幾乎沒有太大變動。」
此外,除了經濟因素,還有其他原因讓南韓許多成年子女與長輩同住,例如能夠就近照顧年邁的長輩;另外,在南韓較為保守的傳統中,認為女性應該在婚後才離開原本的家庭。
今年三十三的南允真(Nang Yoon-jin,音譯)在首爾的一所公立中學擔任教師,目前仍與父母住在一起;她說:「他們認為女生獨自生活太危險。」
南允真對這種生活型態相當滿意,她指出,與父母同住能節省時間和金錢,需要重大建議時也能立即與他們討論;與此同時,她也能在生活上協助父母學會運用新技術,例如使用網路、智慧手機。
她強調,袋鼠族不該被汙名化為「啃老族」,也絕非一昧要求父母付出,而是相互扶持的雙贏生活,「我喜歡這種生活,我的父母也是」。
社交封閉 日本繭居族115萬人
日本心理醫師齋藤環(Tamaki Saito)的研究指出,許多日本人待在家裡足不出戶,「繭居」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繭居族開始自我封閉的平均年齡大約是十五歲,他們普遍恐懼社交、儘管有意願外出、交友,卻無能為力。
日本內閣府統計資料顯示,日本全國十五到六十四歲人口中,有一百一十五萬人已成為繭居族。
齋藤環表示,形成繭居族的起因可能只是一些小事,例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和戀人分手,讓他們選擇暫時獨處。隨著他們自我封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讓他們更難破繭而出。繭居族脫離社會愈久,愈容易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也讓他們更畏懼出門,對現狀的悲觀和對未來的恐懼,形成了惡性循環。另一個形成繭居族的因素是「依賴」,日本家庭關係中,女子通常到出嫁才離家,一些男性可能永遠都不會離家。
教育學者佛隆(Andy Furlong)表示,日本繭居族增加與一九八○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和一九九○年代經濟衰退有關。這段時期日本的社會出現重大變動,即使取得好成績、就讀名校,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狀況讓許多人的心理上出現對家庭帶來恥辱的愧疚感,最後選擇與世隔絕。
網際網路讓許多人不需外出就能生活、社交,可能讓繭居族更不願意出門;然而,若能妥善運用,網路也可以幫助繭居族走出困境。
今年四十二歲的家入一真(Kazuma Ieiri)曾遭霸凌,且家境貧窮,當了好幾年的繭居族。網路幫助他與別人溝通進而創業,擺脫繭居族生活;鑒於自身經驗,他決定提供資源和技術,幫助這個族群改變人生。家入一真目前已成立Campfire眾籌平台,協助他人籌資創業,至今已資助了五百多項計畫。心理醫師指出,欲解決繭居族問題,不能貿然介入,必須事先掌握繭居者的狀況,提供最合適的支持與解決方案,才能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美國永租世代 掀起購屋潮
美國房地產業者Zillow近來針對千禧世代(1982年至2000年之間出生)和Z世代(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出生)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打算把新冠疫情期間的儲蓄用來購屋。在低利率和住房需求導致美國房市過熱之際,千禧世代的購屋潮可能加劇房市泡沫風險和住房危機。
過去的訪調顯示,儘管購屋是許多千禧世代的優先事項,但他們的收入無法承擔,一些人也打算長久租屋,被稱為「永租世代」。然而,這個狀況已因疫情出現變化;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減少支出,且獲得政府的紓困金,因此決定把這些儲蓄作為購屋的頭期款。
千禧世代的年齡目前約在25歲到40歲,進入購房黃金時期,一些Z世代也已開始置產;這個趨勢,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推升美國房地產市場。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成屋銷售價格中位數,創下37.7萬美元歷史新高,自2012年3月起已連續111個月上漲。
經濟學家警告,千禧世代帶動的購屋潮,將讓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進一步推高房價;分析師預估,2022年底房價漲幅將達到3.8%,2023年將超過4%,增速比2007年房地產泡沫時期還快。
新冠疫情導致許多人失業,一些無力承擔房貸和房租的民眾被迫流落街頭;美國消除無家可歸聯盟(NAEH)推算,目前美國每500人中約有1人無家可歸;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瑞德(Jim Reid)則表示,美國房價已飆升至歷史高點,若千禧世代的購屋需求讓房價進一步走高,將加劇住房危機;面對這個巨大的隱憂,當局須提前因應,以免釀成嚴重社會和經濟問題。